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尘不染

一尘不染

尘:佛教把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尘。 染:沾染。 原意是指修行学道达到真性清净的很高境界,对外界世俗灰尘一点都不会沾染。 路振扬(?-173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出身士卒,被提拔为把总、副将(隶属于总兵,统理一协军务)。雍正四年(1726年),升陕西固原提督(清代军务总兵官,一省高级武官,受总督节制,节制全省各镇总兵)。他上奏条陈说:“国家设置俸禄是用以养护廉洁的操守,建立法制是用以惩治贪污。条例规定以财物贿赂、以及说合污贪事情经手交接钱财的人,审核确实与贪赃同样判罪。罪行未被揭发而自动投案认罪的人免去判罪,但还要征收原来贪污的正赃。我暗中思想官员小吏营私舞弊,彼此互相容忍隐瞒,不容易暴露出来,或者有人上告揭发,还要互相掩饰。我呈请开放自动投案的道路,凡是上司官员保奏题本的官吏,以及三年一次考绩军事、政治成绩卓异,推荐选举人员,用财物行贿的,双方彼此都应该治理判罪。如果接受贿赂的带着赃款赃物自动投案认罪,免去追查赃款赃物以及应得的判罪。如果给与的人自动投案,就按照原来赃款赃物加倍向受贿者追交,也免去应得的罪。或者说合污贪事情经手交接钱财的人自动投案认罪,免去判罪并给奖赏。如像这样做,或许可以使行贿受贿的彼此都存在顾虑,没有经过贪污事情的人就害怕而不敢贪污,既贪污就会争先自动投案认罪唯恐落后,这或许是除去贪污的一个办法。”上奏呈入,清世宗胤禛(雍正帝)嘉奖他,并且说:“向来听说路振扬平素的品德、行为清廉,如今观看他上奏的条陈,不是对外界世俗一尘都不沾染的人是不敢说这些话的呀!”将这奏章下到吏部议论施行,并且命令从优授官及奖励路振扬。

【出典】:

清史稿》卷299《路振扬传》10420、10421页:“疏言:‘国家设禄以养廉,立法以惩贪。例定以财行赇(qiú求,贿赂财物),及说事过钱人,审实计赃同科。罪未发而自首者免罪,犹征正赃。窃思官吏营私,彼此容隐,不易败露,或有告发,犹必互相掩饰。臣请开自首之路,凡上司保题属吏,并大计(官吏三年一次考绩)军政卓异,荐举人员,以财行赇,彼此皆应治罪。如受者自首,免追赃及应得之罪。如与者自首,则照原赃倍追给主,亦免应得之罪。或说事过钱人自首,免罪给赏。如是,庶彼此皆存顾虑,未事则畏惧不敢为,既事则争首惟恐后。是或除贪之一法。’奏入,上嘉之,曰:‘向闻振扬操守廉洁,今览此奏,非一尘不染者不敢言也。’下部议行,并命优叙(授官及奖励)。

【例句】:

清·蒋士铨《冬青树·柴市》:“看他平日百折不回,今日一尘不染。”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2回:“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依然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现代·曹靖华《飞花集》:“不知怎的,这儿的空气,竟如此清新、明澈,直赛水晶,一尘不染!”


主谓 佛教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形容身心纯洁,品格高尚。也指非常干净清洁。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王金栓坐在收拾得~的客厅内独自翻些旧报纸。”△褒义。多用品格或环境方面。→纤尘不染 一干二净 一尘不到一尘不缁。也作“不染一尘”、“一毫不染”。


一尘不染”形容清洁纯净,比喻居官清廉或品格高洁。

那么,“一尘”所指为何呢? 为什么清廉高洁谓之 “一尘不染”呢?

原来,“一尘不染”本系佛家语。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 “六尘”。而修炼真性必须不被这六尘所染,因而谓之 “一尘不染”。

一般芸芸众生所喜是: 眼观美色,耳耽乐音,鼻嗅奇香,舌嗜上味,身触腻滑。这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哲学,是不可能修炼真性而致成佛的。

“尘”有 “染污”义。《净心诫观·下》: “云何名尘,坋 ( fèn)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 “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因此, “一尘不染”即谓 “不受一点污染”,这样才能 “六根清净。”

眼、耳、鼻、舌、身、意为佛家所谓之 “六根”。 “根”乃 “能生”之义,眼、耳、鼻、舌等对于色、声等能产生感觉,故谓之“根”。“六根清净”即为不染纤尘,也就可修炼真性而致成佛了。

一尘不染”或 “不染纤尘”后世因以比喻清廉、高洁。

道家 “无为而治”也讲 “六根清净”。有首山野民歌唱道: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 ( 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 《插秧歌》的深义是很耐人寻味的。


【词语一尘不染】  成语:一尘不染汉语词典:一尘不染

猜你喜欢

  • 重摩铜狄

    源见“摩挲铜狄”。谓感慨文物悠久而世事多变。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 爵仇

    把爵位封给有怨仇的人。汉高祖听从张良计,先封有宿怨的雍齿为侯以安定诸将之心的故事。《史记.留侯世家》:“六年,上(汉高祖)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

  • 志学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因借“志学”指十五岁。三国 魏曹植《武帝诔》:“年在志学,谋过老成。”亦泛指年少。宋孔平仲《续世说.纰缪》:“隋王劭爰自志学至乎暮齿,笃好经史,遗落世

  • 山阳邻笛

    同“山阳笛”。唐方干《题故人废宅》诗之二:“薄暮停车更凄怆,山阳邻笛若为听?”【典源】《晋书·向秀传》:“ (嵇) 康善锻,(向) 秀为之佐,相对欣然,傍若无人。又共吕安灌园于山阳。……秀乃自此役,作

  • 挂朝服

    同“挂朝衣”。唐钱起《酬陶六辞秩归旧居见柬》诗:“吾当挂朝服,同尔缉荷衣。”

  • 雪中留爪

    同“鸿爪雪泥”。清蒋士铨《双双燕.定郎小影为金棕亭作》词:“谁遣离情相扰,要镜里藏春,雪中留爪。”

  • 神胶黏

    源见“续弦胶”。喻使中断的事物得以延续。清唐孙华《恕堂再次前韵见赠》:“杜诗韩笔见仿佛,凤髓已得神胶黏。”

  • 涂泥辱

    源见“曳尾泥涂”。谓甘于勤苦而自在。清曾国藩《地用莫如龟》诗:“从短翻弃长,惜哉支床足;良无藻棁登,不如涂泥辱。”

  • 鞭楚平

    同“鞭尸”。楚平,即楚平王。明郑若庸《玉玦记.交兵》:“迁商鼎,鞭楚平,城鄢郢,除凶雪耻功全盛。”

  • 虞羹想见尧

    源见“羹墙见尧”。表示对已故帝王的仰慕追念。宋王安石《英宗皇帝挽词》:“夏鼎传归启,虞羹想见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