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饷

三饷

明末为筹集抵御后金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在田赋上的加派,即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项赋税的合称。辽饷为明末辽东驻军饷项,又指筹措此军饷加派的赋银。到崇祯(明思宗年号,1628-1644年)末年,辽饷加派赋银达到900万两。剿饷为明末镇压农民起义所筹军饷,又指筹措此军饷加派的赋银。仅崇祯十年(1637年)一年里就征收赋银330万两。练饷指明末为练兵所筹军饷,又指筹措此军饷加派的赋银。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抽练边兵(正规军)和加练乡兵,除续征剿饷外,又加征田赋每亩练饷银一分,共增征田赋730万两。三饷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统治的腐败,使已经激化的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并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典】:

明史》卷78《食货志二》1904页:“御史郝晋亦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余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疏语虽切直,而时事危急,不能从也。”

【例句】: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6《明末辽饷剿饷练饷》:“于是又从嗣昌及督饷侍郎张伯鲸议,剿饷外又增练饷七百三十万。”《续文献通考·田赋考》二:“盖自神宗末,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


猜你喜欢

  • 穿针乞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注:鍮石,黄铜)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字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又据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乞巧楼》载称,

  • 长坂九回

    源见“王尊叱驭”。指极险之路。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渡泸五月,葛亮有深入之兵;长坂九回,王尊有忠臣之路。”

  • 柏梁杯

    源见“柏梁宴”。指宫廷宴饮。唐张说《春晚侍宴丽正殿探得开字》诗:“喜承芸阁宴,幸奉柏梁杯。”

  • 瑕瑜

    源见“瑕不掩瑜”。喻好坏优劣。唐武翊黄《瑕瑜不相掩》诗:“泾 渭流终异,瑕瑜自不同。”亦谓指出缺点和优点。清孙枝蔚《送王筑夫北行兼呈李屺瞻》诗:“君文齐欧 曾,予诗拟应 徐;有作必相示,一字互瑕瑜。”

  • 枯竹生笋

    《宋史.寇准传》:“乾兴元年,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在雷州逾年。既卒,衡州之命乃至,遂归葬西京。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筍。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寇准是北

  • 太上忘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太上:指圣人。“太上忘情”意谓圣人不为情感所动。清.林觉民《与妻书》:“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

  • 陶休

    源见“陶令归去来”。指弃官。唐白居易《题崔常侍济上别墅》诗:“散员疏去未为贵,小邑陶休何足云。”

  • 移风改俗

    同“移风易俗”。《宋书.乐志一》:“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南史.宋纪上.武帝》:“公闲邪纳正,移风改俗。”见“移风易俗”。《宋书·乐志》:“~ ,致和乐之极。”【词语移风改俗】  成语:移风改俗汉

  • 沧浪之水

    参见:濯缨

  • 雪灯萤火

    同“雪案萤窗”。清蒲松龄《为毕通州祭张澹生》:“雪灯萤火,劳铅椠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