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贪为宝

不贪为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春秋时宋国正卿子罕不肯接受别人献的玉,他说自己以不贪为宝。后因以比喻不贪受财宝作风清廉。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宋人献玉,不贪为宝;伯成子高,守仁为富。”《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


【典源】《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今译】 宋国有人得到美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拿给玉匠看过,玉匠认为是宝物,才敢进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婪为宝,你以美玉为宝,如你把美玉给我,我们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清廉不贪,操守高尚。

【典形】 不贪、不贪宝、不贪为宝、不贪为我宝。

【示例】

〔不贪〕 唐·杜甫《题张氏隐居》:“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不贪宝〕 宋·苏轼《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

〔不贪为宝〕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宋人献玉,不贪为宝,伯成子高,守仁为富。”


【词语不贪为宝】  成语:不贪为宝汉语词典:不贪为宝

猜你喜欢

  • 靴刀自刺

    源见“靴刀誓死”。谓战死沙场。清朱琦《朱副将战殁他镇兵遂溃诗以哀之》:“公拔靴刀自刺死,大儿相继毙一矢,小者创甚卧草中,贼斫不死留孤忠。”

  • 寂寞人琴

    源见“人琴俱亡”。指知友亡故。清王摅《吊松圆诗老》诗:“今朝追忆东风里,寂寞人琴二十年。”

  • 与浑不协

    《晋书.王浚传》:“初,诏书使浚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及浚将至秣陵,王浑遣信要令暂过论事,浚举帆直指,报曰:‘风利,不得泊也。’王浑久破(孙)皓中军,斩张悌等,顿兵不敢进。而浚乘

  • 把酒持螯

    同“持螯把酒”。傅尃《满江红.八月五日联句》词:“把酒持螯,问今日、不知何夕。”并列 拿着酒壶蟹螯喝酒。这是人生一大乐事。语本《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

  • 席不暇暖

    汉.班固《答宾戏》:“是以圣哲之治,栖栖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席:坐位。暇:空闲的时间。这个典故是说孔子和墨子都是十分繁忙的人,孔子的席子还没有坐暖,墨子住处的烟囱还没有烧黑,就起身离开了。后来

  • 鸣鼓而攻之

    鸣鼓:击鼓。 指大张旗鼓地进行谴责或声讨。语出《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故鸣鼓而攻之,朱丝而胁之,为其不义也。”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

  •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明清时俗语。表示拿刀子行凶杀人。语出《金瓶梅》二五回:“只休要撞到我手里,我教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醒世姻缘传》一九回:“只休要一点风儿透到我耳朵里,咱只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红楼梦》

  • 虎视眈眈

    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晋潘岳《关中诗》: “虎视眈眈,威彼好畤。” ●《易·颐》:“六四,颠颐,吉; 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四: 《易》爻题。眈眈: 专一注视之状。逐逐: 接连不绝。“六四

  • 扪虱高风

    源见“扪虱而谈”。指不畏权势的豪士风度。宋严仁《蝶恋花.快阁》词:“千古文章黄太史,扪虱高风,长照冰壶里。”

  • 濞铸

    《史记.吴王濞传》:“吴王濞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乃立濞于沛为吴王。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西汉时吴王濞曾在封国内开矿铸钱、煮海为盐,国乃富。后以“濞铸”比喻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