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逞之徒

不逞之徒

原作“不逞之人”,指因不得志而故意为非作歹、犯法乱纪、专干坏事的人。公元前563年,由于郑国执政子驷对田制进行改革,郑国群公子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尉氏的田地都被剥夺了不少。为此,他们聚集五族不得志的那些人一起发动政变,杀死子驷并劫持了郑简公。子产闻知政变消息,即刻调集军队,整顿器械,平定叛乱,郑国又恢复了安定。

【出典】:

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史弼传》:“外聚剽轻不逞之徒,内荒酒乐。”


偏正 不逞,不得志,不如意。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语本《左传·襄公十年》:“初,子䦉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回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四是各军大招兵,‘~’去了许多。因此,农运一起,匪患告绝。”△贬义。多用于坏人方面。→亡命之徒 →老师宿儒。也作“不逞之辈”。


解释逞:如愿,满意。本指心怀不满而行为不轨的人。后泛指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子驷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拥立郑简公,杀死反对派,成为执政大臣。子驷主持国政后,整治田间沟渠和田埂,损害了贵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土地。于是这些贵族联合起来,又聚集了一群心怀不满的人,发动叛乱。

叛军攻入国都和宫廷,杀死了子驷,以及司马(最高军事长官)子国、司空(最高工程建设长官)子耳,并劫持了国君。子驷的儿子子西听说有叛乱,因为不作准备就去追赶,所以未获成功,只收敛了父亲的尸首。子国的儿子子产听说后,先安排好守门的警卫,再配合各方面的官吏整顿好防守设备,然后才把家兵排成队列,带领十七辆兵车前去征讨。战斗之前,子产先收拾好父亲的尸体,然后率领部队一举攻破叛乱者的巢穴,平定了这场暴乱。

此后,子产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长期担任郑国的执政大臣,为郑国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子产治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以至于他死后,郑国的壮年人放声大哭,老年人也像小孩一样痛哭流涕。

近义亡命之徒

例句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对于不逞之徒一定要坚决打击。


【词语不逞之徒】  成语:不逞之徒汉语词典:不逞之徒

猜你喜欢

  • 蓟子历家

    晋.葛洪《神仙传.蓟子训》:“蓟子训,齐人也。少尝仕州郡,举孝廉,除郎中,又从军,除驸马都尉,人莫知其有道。在乡里时,唯行信让,与人从事。如此三百余年,颜色不老,人怪之。……子训问曰:‘谁欲见我?’生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成全。美:好事。恶:坏事。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坏事。 表示君子处世有原则,坚持与人为善。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元.无名氏《看钱奴》

  • 朝拄笏

    源见“拄笏看山”。形容为官而心怀闲情逸致。明李东阳《八津八景.拱北遥岑》诗:“吟客放怀朝拄笏,使游翘首夜占星。”

  • 苍水呈简

    源见“苍水使”。上古传说苍水神呈给大禹治水用的金简之书。清 王慧《禹陵》诗:“苍水先呈简,防风后至刑。”

  • 薰以香自烧

    薰草因有香气而招致焚烧之祸,比喻人因怀才而致灾。《汉书.龚胜传》:“嗟乎!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薰:香草,即蕙草。龚生:龚胜,西汉末大臣,拒绝出仕王莽新朝,绝食而死。

  • 鄂君

    源见“鄂君被”。鄂君子晳美姿容,因以为美男子的通称。唐李商隐《碧城》诗:“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词语鄂君】   汉语大词典:鄂君

  • 应璩三人

    《文选》卷二十一,三国魏.应璩《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唐.李善注:“璩初为侍郎,又为常侍,又为侍中,故云‘三入’。陆机《洛阳记》曰:‘吾常怪谒帝承明庐,问张公,张公云:魏明帝在建始殿朝

  • 天下为家

    《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篇》本段所反映的是私有制产生与发展后,社会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的社会状况——财产私有制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禹以后传子继承君位

  • 饭山瘦

    源见“饭颗山”。指作诗辛苦,使身体消瘦。宋苏轼《答孔周翰求书与诗》诗:“征西自有家鸡肥,太白应惊饭山瘦。”

  • 东道交

    见“东道主”。《史记·晋世家》:“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