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蔼如:犹“蔼然”,美好和善的样子。 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语出唐.韩愈《答李翊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袁枚《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夫道若大路然,亦非待文章而后明者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则又不求合而合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蔼,言之美也。故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子建则隐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之意。”
蔼如:犹“蔼然”,美好和善的样子。 有仁义道德的人,言语谈吐是美好和善的。语出唐.韩愈《答李翊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袁枚《答友人论文第二书》:“夫道若大路然,亦非待文章而后明者也。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则又不求合而合者。”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蔼,言之美也。故曰:‘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清.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子建则隐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之意。”
《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融,长远。后以“昭融”谓发扬光大。唐韩愈《河中府连理木颂》:“天子之光,庶德昭融,神斯降祥。”【词语昭融】 汉语大词典:昭融
《汉书.朱买臣传》:“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通值)上计时(上计,秦汉时,年终,地方官总结全年工作,将人口、钱、粮、盗贼、狱讼等事报告朝廷,或本官自往,或遣吏上京),会稽吏方相与
同“雍门琴”。《三国志.郤正传》:“雍门援琴而挟说,韩哀秉辔而驰名。”
同“日食万钱”。清张问陶《食蟹谢熊式之》诗:“常笑何曾下箸迟,侏儒饱死已无奇。”
见〔以杀去杀,以刑去刑〕。
《晋书.傅玄传》附《傅咸传》:“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骏弟济素与咸善,与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
源见“黍离愁”。感叹古今兴亡。宋韩琦《寄题广信君四望亭》诗:“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王闿运《上征赋》:“访故宋之殿阙兮,宜黍稷之离离。”【词语黍稷】 汉语大词典:黍稷
同“楚璞”。唐孟郊《答姚怤见寄》诗:“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顾况在洛,乘间与三诗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上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明日于上游,亦题诗叶上,放于波中,诗曰:‘花落深言莺亦悲
同“金茎露”。唐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诗:“树摇金掌露,庭徙玉楼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