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庄子.应帝王》:“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蒲衣子,尧时的贤人,王倪之师。而,汝,指向他发问的齧缺)?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舜;泰氏,伏羲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于于,自得的样子);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段话是庄周借蒲衣子之口,表达对三王之世和五帝之世帝王之道优劣品评之言。具体解释如下:一个叫齧缺的人,去问王倪什么是帝王之道,王以“不知”作答。留缺得此以为妙旨,于是高兴地去告诉蒲衣子,并倾听师道的高见。蒲衣子认为:三皇之世,风俗淳和,统治者不需动智,则可达到无为而治;五帝之世,民风浇竟,统治者需要运智方可达到治的目的。不言自化,无为而治高于德政教化,故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按照常理,人以其所好为“是”,以其所恶为“非”。因此,“是人”指以人为是,“非人”指以人为非。故有是非的境界,是属于“有为而治”,而不是属于无得无失,无是无非,无可无不可,那样一种无为而治,自然之治的理想世界。因此,舜治天下,虽内怀仁义之心,以自己奉行的道德,去争取教育众庶;但这种作法,既以一定的是非道德作标准,这当然属于“有为而治”。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此时民性率真,统治者不需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就可垂拱而治,这就超出了动心智以治民,达到了不入是非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理想境界中,人们的智能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这种不受任何一定道德标准约束的抽象道德,是最纯真的。显然,庄周所主张的是一种鼓吹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状态的乌托邦消极思想。

所谓“以己为马”云云,便是这种乌托邦理想中,忘情于物与我的自在精神状态。后因用为咏忘物与我,一切都无区别的精神思想状态之典。

宋.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之与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猜你喜欢

  • 款塞

    远方的外族来叩边塞的门,表示和中国交好或内附。《史记.太史公自序》:“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裴骃《集解》引应劭曰:“款,叩也,皆叩塞门来服从也。”《汉书.宣帝纪》:“百蛮向风,款塞来享。”【词语款塞】

  • 弥天秀

    源见“弥天对”。形容僧人修行高深。唐孟浩然《与张折冲游耆阇寺》诗:“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

  • 斥候

    侦探敌情的哨兵。斥:侦察,料量。候:望视,窥伺。《书.禹贡》:“五百里侯服。”孔安国传:“侯,候也。斥候而服事。”孔颖达疏:“斥候,谓检行险阻,伺候盗贼。”《左传.襄公十一年》:“纳斥候,禁侵掠。”《

  • 面壁九夏

    同“面九年壁”。宋陆游《和陈鲁山十诗》之二:“会当弃人事,面壁度九夏。”

  • 生入塞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请归,其词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班超之妹班昭也上书为其陈情,“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东汉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在西域活动达

  • 五行俱下

    汉孔融《汝颍优劣论》:“汝南 应世叔(应奉字世叔),读书五行俱下。”《南史.宋孝武帝》:“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甚美。”《梁书.简文帝纪》:“〔太宗〕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

  • 宿舂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本指隔夜舂米备粮,后因以“宿舂”指少量的粮食。《周书.韦孝宽传》:“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

  • 苏鬼难因

    源见“食玉炊桂”。比喻引见之难。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李仙非易托,苏鬼尚难因。”

  • 尚书期

    期:约会:西汉陈遵任侠仗义,嗜酒好客。每在家中设宴,等宾客满堂后,就把大门关死,把客人所乘车的车辖投入井中,让客人死心塌地地痛饮尽欢。客人有急事,也无法脱身。一次,有位部刺史上朝奏事,路过陈遵家拜访,

  • 自出机杼

    机杼,此指织布机,喻诗文创作中的立意布局。比喻自出心裁,独创新意。原是北魏祖莹对为诗著文的见解。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今河北涿县)人,八岁能诵诗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常以夜继昼,因此,学识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