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借寇恂

借寇恂

后汉书.寇恂传》载:寇恂曾为颍川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隗嚣,恂从行至颍川,百姓遮道谓光武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恂”为地方百姓挽留良吏的典故。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内史称张敞,苍生借寇恂。”


【典源】 《北堂书钞》 卷七十六引晋·司马彪《续汉书》:“ (寇恂) 入为执金吾。颍川盗贱群起,上谓恂曰:‘独卿能平之耳。’恂至颍川,盗贱悉降,百姓遮曰:‘吾愿借寇君一年。’” 《后汉书·寇恂列传》:“明年,从车驾击隗嚣,而颍川盗贼群起,帝乃引军还,谓恂曰:“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从九卿复出,以忧国可也。’……即日车驾南征,恂从至颍川,盗贼悉降,而竟不拜郡。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恂长社,镇抚吏人,受纳余降。”

【今译】 后汉寇恂曾为颍川太守,政绩卓著,后调入京师为执金吾。后颍川盗贼又起,光武帝对寇恂说:“颍川离京师很近,应及时平定。看来只有你能去平定,虽然你现在已任九卿,为了国家再去一次吧。”寇恂赶到颍川,盗贼全部投降,但未任寇恂为太守。当地百姓拦住道路请求:“我们向陛下再借寇君一年。”光武帝才将寇恂留下。

【释义】 后以此典称颂地方官吏有政绩,受人爱戴挽留。

【典形】 河内之借、怀仁道并遮、借寇、借寇恂、遮道更借、州人借留、河内之请、借淮阳寇。

【示例】

〔河内之借〕北周·庾信《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河内之借,寇恂更惭谒帝; 交州之请,士燮还著上表。”

〔怀仁道并遮〕 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褒德符新换,怀仁道并遮。”

〔借寇〕 唐·杜甫《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宠渥征黄渐,权宜借寇频。”

〔借寇恂〕 唐·元稹《授马总检校天平军节度使制》:“由是罢征黄霸,复借寇恂,诚阻急贤之心,姑务从人之欲。”

〔遮道更借〕 唐·王维《魏郡太守上党苗公德政碑》:“官吏百姓等或守阙乞留,或遮道更借。”

〔州人借留〕 唐·白居易《乔弁可巴州刺史制》:“州人借留,廉使置奏。既因会课,宜及陟明。”


【词语借寇恂】   汉语词典:借寇恂

猜你喜欢

  • 聚蚁功名

    源见“南柯梦”。指梦中功名。元 赵孟?《苏武慢》词:“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 亡羊补牢

    牢,关牲口的圈。意谓失去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事情出了差错,还可以及时设法补救。战国时期,楚怀王昏愦无能,轻信秦国使者张仪之言,被囚于秦而死。其子楚顷襄王继位后,不思报仇,反而和他的父亲一

  • 四郊多垒

    《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东汉.郑玄注:“辱其谋人之国不能安也。垒,军壁也,数见侵伐则多垒。”古人认为,都城四郊如果存留着许多作战的壁垒,说明国家受到敌人的侵略,这是当权者的耻辱

  • 五色书

    同“五色诏”。唐司空曙《酬张芬赦后见赠》诗:“紫凤朝衔五色书,阳春忽报网罗除。”【词语五色书】   汉语大词典:五色书

  • 田成子杀齐君

    《庄子.胠箧》:“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晋.郭象疏:“田成子,齐大夫陈恒也,是敬仲七世孙。初,敬仲适齐,食采于田,故改为田氏。鲁哀公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君即简公也。割安平至于郎邪,自为封邑。

  • 下蔡倡

    借指美貌女妓。唐李商隐《夜思》诗:“古有阳台梦,今多下蔡倡。” 参见:○东墙窥宋

  • 赠策

    同“赠鞭策”。清黄遵宪《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四海同袍征士气,频年赠策故人书。”【词语赠策】   汉语大词典:赠策

  • 乌程酒

    《文选》卷三十五晋.张景阳(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唐.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间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常献之,世称酃渌酒。”又引

  • 铭肌镂骨

    形容感受深刻,永生难忘。《颜氏家训.序致》:“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诚,经目过耳。”亦作“铭心镂骨”。唐代柳宗元《谢除柳州刺史表》:“铭心镂骨,无报上天。”见“铭心刻骨”。北齐·颜之推《颜

  • 蚌鹬心

    源见“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指互相争胜之心。唐许浑《新兴道中》诗:“波横未辨鱼龙迹,雾暗宁知蚌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