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夺笏击贼

夺笏击贼

源见“击贼笏”。称颂人臣的忠贞和凛然正气。明李东阳《司农笏》诗:“司农手中无寸铁,夺笏击贼贼脑裂。”


【典源】 《旧唐书·殷秀实传》:“明日,(朱)泚召秀实议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实戎服,与泚并膝,语至僭位,秀实勃然而起,执休腕,夺其象笏,奋跃而前,唾泚面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我岂逐汝反耶!’遂击之。泚举臂自捍,才中其颡,流血匍匐而走。凶徒愕然,初不敢动; 而海滨等不至,秀实乃曰:‘我不同汝反,何不杀我!’凶党群至,遂遇害焉。”《新唐书·段秀实传》亦载。

【今译】 唐德宗时,朱泚欲叛唐篡位,召司农卿段秀实等议事。当朱泚提及谋篡时,段秀实大怒,夺过别人手中的象牙笏,冲上前去,大骂:“狂贼,我恨不得将你斩为万段,岂能随你谋反!”一面用笏猛击,朱泚慌忙拦挡,被笏击中额头,流血而逃。秀实又说:“我不同你们谋反,为何不杀我!”终于被叛党杀害。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忠臣誓死捐躯。

【典形】 段笏、夺笏击贼、击贼笏、司农击贼。段尉惭无笏。

【示例】

〔段笏〕 清·宋荦《赠太仆卿高公挽诗》:“颜舌段笏今有无? 杏山铁汉建昌守。”

〔夺笏击贼〕 明 · 李东阳 《司农笏》:“司农手中无寸铁,夺笏击贼贼脑裂。”

〔击贼笏〕 宋·文天祥《正气歌》:“或赤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司农击贼〕 清·王士禛《陈真亭佥宪殉节诗》:“真见司农生击贼,还同车右死鸣君。”


猜你喜欢

  • 深入不毛

    不毛:指不生五谷的未开发地带。 深入不毛之地。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唐.卢藏用《景星寺碑铭》:“公则奉国庙之威灵,恭武臣之貔豹,隮险冒毒,深入不毛。”述宾 进入

  • 覆鹿寻蕉

    源见“蕉鹿梦”。喻指人间的得失荣辱。明陈汝元《金莲记.慈训》:“䴙鹈寒,莎鸡动,乌轮兔驾迅长空,覆鹿寻蕉恍梦中。”连动 比喻把真事看做梦幻。比喻神智恍惚,不辨真假虚实。语本《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

  • 褚渊励节

    《南史》卷二八《褚裕之传》附《褚延回传》:“景和中(南朝宋前废帝年号,为公元465年),山阴公主淫恣,窥见彦回(褚渊字)悦之,以白帝。帝召彦回西上閤宿十日,公主夜就之,备见逼迫,彦回整身而立,从夕至晓

  • 鹄亭鬼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汉九江何敞,为交州刺史,行部到苍梧郡高安县,暮宿鹄奔亭。夜犹未半,有女从楼下出,呼曰:‘妾姓苏,名娥,字始珠……及婢一人,名致富……乃以前年四月十日,到此亭外。于时日已向暮

  • 姚魏

    同“姚黄魏紫”。亦泛指牡丹花。宋范成大《书樊子南游西山二记》诗:“仙山草木锁卿云,不到花平不离尘。十丈牡丹如锦盖,人间姚魏却争春。”宋辛弃疾《柳梢青.和范先之席上赋牡丹》词:“姚魏名流,年年揽断,雨恨

  • 曾子植羊

    参见:曾子驾羊

  • 放诸四海而皆准

    《礼记.祭义》:“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后以“放诸四海而皆准”谓无论放在哪里都是正确的,具有真理的普遍性。梁启超《乐利主义之泰斗边沁之学说.

  • 顾庐

    源见“三顾茅庐”。谓访贤。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高逸》:“负鼎扣角,顾庐筑岩。各由其时,不失其道。在我而已,何常之有?”【词语顾庐】   汉语大词典:顾庐

  • 弃杖成龙

    源见“杖化龙”。谓得道成仙。唐骆宾王《对策文三道》:“弃杖成龙,有异虞翻之旨;衔恩结草,宁符宗岱之言?”

  • 甑生埃

    同“甑中生尘”。明李东阳《寿鹤溪潘先生八十》诗:“孤赏最宜楼有月,旧贫刚免甑生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