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安乐窝

安乐窝

北宋学者邵雍隐居处。起初邵隐居苏门山(在今河南辉县)中,为其所居起名为“安乐窝”。后迁洛阳天津桥南,仍用此名。邵雍(1011-1077年)宋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少时随父迁到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居住在城西北苏门山。他学习极为刻苦,寒不升炉,暑不用扇,夜不就席,数年手不释卷。后以为应仿效古人,遍游四方。便越黄河、汾河,涉淮河、汉水,考察了齐、鲁、宋、郑等古国故城遗址,翻然而归。说是悟出了宇宙万物的本源,从此不再出游。回到共城后,从李之才学习《河图》、《洛书》等象数之学(企图用符号、形象和数字推测宇宙变化的一种学说)。晚年移居洛阳。邵雍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都与他交往密切,并为其购置一座庄宅。在“安乐窝”中,邵雍种植谷物,按时令耕作,可供衣食。早晨,烧上香,安闲而坐;晚上,斟酒自饮,微醉即止。兴之所致,还常常自吟自歌。春秋天,无风无雨时就坐着车子,由一人拉着到城中随意游玩。那些官宦人家和有地位、有声望的读书人都能识别他乘坐的车子的声音,争相出来迎接;就连小孩和杂役人员也都十分高兴,不称呼他的名字,而说“我家先生来了。”有时他在外住两天才回去,于是,爱管闲事的人就按照邵雍的住所,另外建造房子,供他外出游玩时住宿,名曰“行窝”。后人常以“安乐窝”比喻安逸舒适的住所和生活环境。

【出典】:

宋史》卷427《道学传一·邵雍传》12727页:“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购置;买)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哺(bū逋,古时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é俄,吟哦;低声地唱)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例句】:

宋·辛弃疾《题鹤鸣亭三首》其二:“疏帘竹簟(diàn殿。供坐卧用的竹席)山茶碗,此是幽人安乐窝。”又《洞仙歌·贤愚相去》:“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宋·戴复古《访赵东野》:“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


偏正 北宋邵雍隐居苏门山中,自号安乐先生,把住处称作“安乐窝”。见《宋史·邵雍传》。后以指舒适安逸的住处。宋·戴复古《访赵东野》诗:“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用于描写安逸生活。


【典源】《宋史·邵雍传》:“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今译】 宋代邵雍字尧夫,初至洛阳居住,住在草屋里,不蔽风雨,自己砍柴烧饭侍奉父母,虽然贫困,而怡然自乐。他将自己的住所称为“安乐窝”。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安闲舒适的住处。

【典形】 安乐窝、尧夫安乐窝。

【示例】

〔安乐窝〕 宋·张炎《南楼令·有怀西湖》:“客里醉时歌,寻思安乐窝。买扁舟,重缉渔蓑。”元·关汉卿《四块玉·闲适》:“离了名利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尧夫安乐窝〕 元·赵禹珪《雁儿落过清江引 ·美河南王》:“赛渊明五柳庄,胜尧夫安乐窝。”


【词语安乐窝】  成语:安乐窝汉语词典:安乐窝

猜你喜欢

  • 不鼓不成列

    不鼓:不击鼓进攻。不成列:没有列成阵势。 不向尚未摆好阵势的敌人发动攻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同病相怜

    比喻遭遇相同,彼此同情。《吴越春秋.阖闻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主谓 比喻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语

  •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

    廊庙:殿下屋和太庙。旧时指代朝廷。 建筑廊庙的木材,并非一棵大树的枝干。 比喻建国大业,须得众人之力。语出《慎子.知忠》:“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盖非一狐之皮也。”《汉书.娄敬、叔孙

  • 颜公食粥

    唐.颜真卿《乞米帖》云:“拙于生事,举家食粥已数月,今又罄乏,实用忧煎。”唐.颜真卿由于不善於钻营,致全家食粥。后以喻家贫之典。宋.苏轼诗集卷六《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诗,其一:“杜叟挽衣那及胫,颜

  • 蒲梢骑

    汉代司马迁《史记.乐书》:“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汉武帝派兵伐大宛,得到一匹宝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名曰

  • 马氏良

    同“马良白眉”。清毛奇龄《锁院简王编修同考兼呈难弟侍郎王文十韵》:“龙并云间跃,人同马氏良。”

  • 隐攘羊

    源见“攘羊”。借指父子相互隐瞒过错。清黄遵宪《五用前韵》:“君臣相顾如骑虎,父子难为隐攘羊。”

  • 去梯

    《后汉书.刘表传》载:刘表之子刘琦,因不见容于后母,问计于诸葛亮,亮不言。后刘琦请诸葛亮登楼,去其梯,道:“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于是诸葛亮劝其效仿晋公子重耳居外发展。

  • 舜舞干戚

    《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干羽,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干羽,亦作“干戚”。后因以“舜舞干戚”喻以德化仁义服人。北周庾信有《舜舞干戚赞》。【典源】

  • 敬叔受饷

    《南史.何思澄传》:“何思澄字元静,东海郯人也。父敬叔,齐长城令,有能名,在县清廉,不受礼遗。夏节至,忽榜门受饷,数日中得米二千余斛,他物称是,悉以代贫人输租。”南朝.齐.何敬叔忽榜书于门,公然接受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