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

亦作“对症用药”。根据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药。原形容医术高明,后也比喻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华佗(?-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精通医术,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早期手术用麻药“麻沸散”,施行手术时,患者不觉痛苦,又发明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行医各地,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一次有两个州府官吏,一个叫兒寻,另一个叫李延,都找华佗看病,又都患头痛,身上发热。华佗说:“兒寻应当吃泻药,李延应当吃发汗药。”有人便问为何二人用药不同。华佗解释说:“兒寻的病是由外部伤风引起的,李延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病因不同,所以治法也不一样。”后人据此总结出“对症下药”。赞扬华佗的医术高超。

【出典】: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卷29第800页:“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例句】:

宋·阳枋《编类钱氏小儿方证说》:“凡小儿关节脉里百骸九窍五脏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论症,对症用药,如指诸掌。”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对症下药罢。”


偏正 针对病情,决定用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决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草明《乘风破浪》:“我还不完全懂的心理,因此不能及时~,只等待他的自觉,不能快速精炼!”△用于工作方法。→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 箭不虚发 ↔对牛弹琴 举措失当 隔靴搔痒 无的放矢。也作“对证下药”、“对证用药”、“对症发药”、“对症用药”。


【词语对症下药】  成语:对症下药汉语词典:对症下药

猜你喜欢

  • 夜蛾赴火

    见“飞蛾赴火”。【词语夜蛾赴火】  成语:夜蛾赴火

  • 腰艳楚

    同“腰围胜楚”。宋吴文英《木兰花慢.重游虎丘》词:“年年,叶外花前,腰艳楚,鬓成潘。”

  • 兰馨蕙馥

    见“兰薰桂馥”。《歧路灯》35回:“皙皙小星傍月宫,~送仙风。”

  • 衣不重彩

    不穿多种色彩的衣服。谓衣着朴素。《陈书.高祖纪下》:“及立绍泰,子女玉帛,皆班将士,其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亦作“衣不重采”。采:通“彩”。《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

  • 推食解衣

    同“解衣推食”。《隋书.沈光传》:“帝每推食解衣以赐之,同辈莫与为比。”唐皇甫冉《送陆鸿渐赴越》诗序:“尚书郎鲍侯,知子爱子者,将推食解衣以拯其极。”并列 推,让。解,脱。让出自己的食物给我吃,脱下身

  • 蔡伦造纸

    《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传》:“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

  • 以紫乱朱

    《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之夺正色。”后以“以紫乱朱”比喻将奸邪小人当作廉洁公正的贤者。汉

  • 天吴移水

    《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传说中天吴是海神,能移水。后遂用为詠河川江湖变迁之典。宋.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 五色乱目

    色彩纷乱,使人眩惑难辨,以致失去正确的色觉。《庄子.天地》“夫失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 旦暮风

    同“郑公风”。宋林逋《和蒙尉见寄》诗:“开尊且醉圣贤酒,理棹时乘旦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