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

弩(nǔ努):利用机械力量射箭之弓弩。此典指强劲弓弩射出之箭,飞行到最后就没有力量了。后以此典比喻本来很强大的力量,到最后衰微,起不了作用。汉武帝时,北方匈奴(游牧民族)派人来汉请求和亲(少数民族首领与汉族封建王朝为达到某种政治意向而通婚),汉武帝交给群臣讨论,有的大臣认为汉朝与匈奴和亲,不过几年,匈奴就违背盟约,不如起兵攻击他。御史大夫(管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仅次于丞相之中央最高长官)韩安国说:“到千里以外去作战,军队不能取得胜利。现在匈奴凭借军马之充足,怀着禽兽般之贪心,迁移如同群鸟快飞,难以制服。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不能认为广阔,拥有它的人众不能算作强大,从上古起就不内属为汉人。汉军到几千里外去争夺利益,就会人马疲乏,敌人就能以全面优势来制服汉军之弱点。况且强弩发射之箭飞行到末程,箭头也穿不过薄绢了;猛烈狂风吹到最末尾,风力吹不起鸿雁的羽毛。并不是开始不强劲,而是到最后力量衰弱了。进攻匈奴不便利,不如实行和亲。”群臣发言的多数附和韩安国,于是汉武帝允许实行和亲。此典又作“强箭射鲁缟”、“强弩末”、“力穷鲁缟”。

【出典】:

史记》卷108《韩长孺列传》2861页:“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倚恃)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上古不属(不内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pí疲,通“疲”),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最终),矢(箭)不能穿鲁缟(gǎo稿,鲁国出产之一种白色生绢,以轻薄著称);冲风(猛烈狂风)之末,力不能漂(通“飘”)鸿毛(鸿雁羽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例句】:

汉·班固《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唐·韩愈《荐士》:“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宋·范成大《廛居久不见山》:“俸余强弩末,家事空囊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者也。” 明·李东阳《送宋民止绵州学政》:“力穷鲁缟心犹壮,望入蓬山路始难。”


偏正 弩,古代用扳机射箭的弓。末,射程的末梢。强劲的箭,射过一定的射程,便没有杀伤力了。比喻强大的力量已衰竭,不能起什么作用了。语本《史记·韩长孺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作“强弩之末”。鲁迅《伪自由书》后记:“礼拜六派文人之在今日,已不敢复以‘礼拜六’的头衔相号召,盖已至~的时期了!”△贬义。 用于形容力量。↔势不可当。也作“强弩末势不能穿鲁缟”、“强弩之极”。


【典源】 《史记·韩长孺列传》:“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pi),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汉书·韩安国传》亦载,作“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今译】 汉代韩安国字长孺,在朝廷上论述与匈奴和战事宜时讲,汉军跋涉数千里去与匈奴作战,人马疲惫。犹如强劲的弓弩射出的箭,飞到最后连鲁地的薄绸子也穿不透; 猛烈的风,刮到最后连鸿毛也吹不动。这是因为末尾的力量已变衰弱之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本来强大的力量已经微弱。

【典形】 力穷鲁缟、强箭射鲁缟、强弩末。

【示例】

〔力穷鲁缟〕 明·李东阳《送宋民止绵州学政》:“力穷鲁缟心犹壮,望入蓬山路始难。”

〔强箭射鲁缟〕 唐·韩愈《荐士》:“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

〔强弩末〕 宋·范成大《廛居久不见山》:“俸余强弩末,家事空囊涩。”


【词语强弩之末】  成语:强弩之末汉语词典:强弩之末

猜你喜欢

  • 炙地眠

    唐.孟郊《寒地百姓吟》:“无火炙地眠,半夜皆号泣。”炙地眠,将地面烧热,贴地而睡。后因以形容极端贫困。亦作“炙地卧”。元.李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每日家烧地眠(把地用火烧热,然后睡卧),炙地卧,怎么

  • 赵张

    赵广汉和张敞二人合称。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西南)人,西汉大臣。任京兆尹时,执法不避权贵,为政廉明,使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因恐惧而屈服。赵广汉为人聪明干练,熟悉情况,下司

  • 湘妃立蛟脊

    楚.屈原《九歌.湘夫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兽名,似鹿。水裔,水边。屈原诗意是说,麋本当在山林而在庭中,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这都是君昏国乱而造成的善恶颠倒、处所失当。后因用为咏是非

  • 阳六

    同“阳九百六”。《宋书.邓琬传》:“阳六数艰,云雷相袭。高皇受历,时乘云辔,顿于促路。”【词语阳六】   汉语大词典:阳六

  • 绕鹊

    同“绕惊乌”。明汤显祖《紫钗记.吹台避暑》:“似诉年光流欲去,正绕鹊休枝,惊蝉坠露。”

  • 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

    耻:用作动词,以……为可耻的意思。躬:自身。逮:赶上。 言语不轻出口,怕的是自己的行动跟不上。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君子不耻其

  • 兄弟阋墙

    源见“阋墙”。谓内部纷争。郭沫若《棠棣之花》二幕:“而侠累那家伙,偏偏要兄弟阋墙,引狼入室。”见“兄弟阋于墙”。清·王士禛《池北偶谈·施允升》:“尝有罗姓者,~,先生要之家,反复劝譬,声泪俱下,兄弟遂

  • 榻下生灵芝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仁宗皇帝诞降,章懿后榻下生灵芝一本四十二叶,以应享国四十二年之瑞云。”宋仁宗赵祯诞生时,他的母亲卧榻下生了一株灵草,有四十二片叶子。有人附会说这象征他作四十二年皇帝。

  • 鲛人泪

    源见“鲛人泣珠”。指眼泪。清曹溶《念奴娇.将赴云中留别胡彦远兼戏其卖药》词:“我亦北阮穷途,鲛人泪尽,双鬓多添白。”

  • 堕履

    源见“坠屦”。指珍惜留恋的故物。唐罗隐《得宣州窦尚书书因寄二首》之二:“遗簪堕履应留念,门客如今只下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