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心有灵犀

心有灵犀

见“心有灵犀一点通”。叶志坚《杂色雨》:“他似乎真的~,讲起麻衣来,天庭地阁,金木水火,神乎其神,让人听得如入五里雾中,神魂颠倒。”


见“心有灵犀一点通”。叶志坚《杂色雨》:“他似乎真的~,讲起麻衣来,天庭地阁,金木水火,神乎其神,让人听得如入五里雾中,神魂颠倒。”


【典源】 《汉书·西域传》 如淳注:“通犀,中央色白,通两头。” 《后汉书·章帝纪》注引汉·杨孚《异物志》曰:“ (犀) 角中持有光耀,白理如线,自本达末则为通天犀。”《抱朴子·登涉》:“通天犀角,有一白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群鸡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而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以此犀角著谷积上,百鸟不敢集。大雾重露之夜,以置中庭,终不沾濡也。”

【今译】 古人把犀视为神兽,认为犀角有灵异,犀角中央有一条线状的白色纹理,贯穿两端的叫做通犀或通天犀。传说用通天犀盛米,放在鸡群中,鸡要吃米,但一接近,就吓得后退了,所以南方人把通天犀也叫骇鸡犀。将通天犀放在谷堆上,鸟类不敢在那里停息。浓雾重露的夜晚,将通天犀置于庭院,庭院就不会沾湿。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彼此心意相通,多指男女爱情。

【典形】 灵犀、灵犀暗通、灵犀一点、心有灵犀、一点灵犀。

【示例】

〔灵犀〕 宋·向子諲《梅花引·戏代李师明作》:“要相逢,得相逢,须信灵犀中自有心通。”

〔灵犀暗通〕 宋·秦观《阮郎归》之二:“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灵犀一点〕 清·袁枚《遣兴》:“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心有灵犀〕 唐·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点灵犀〕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玉立娉婷,一点灵犀寄目成。”


【词语心有灵犀】  成语:心有灵犀汉语词典:心有灵犀

猜你喜欢

  • 一枝仙桂

    同“仙桂”。唐褚载《贺赵观文重试及第》诗:“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后因以“仰不愧于天俯不作

  • 神燕不须雷

    南朝梁.庾肩吾《岁尽》诗:“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印鬼丸。”(据《艺文类聚》卷三引)南北朝时,民间风俗于岁日在金箔上绘飞燕。又说零陵有石燕,有雷时飞舞空中。后

  • 阳台行雨

    同“阳台云雨”。唐白居易《长相思》词之一:“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

  • 吐茵

    同“吐车茵”。唐白居易《得丁乘车有醉吐车茵者丁不科而吏请罪之丁不许判》:“且恕当及物,察贵用情:绝缨继淫,醉而犹舍;吐茵及乱,误岂不容?”唐段成式《和徐商贺卢员外赐绯》:“莫辞倒载吟归去,看欲东山又吐

  • 辨鲁鱼

    源见“鲁鱼亥豕”。谓分辨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唐刘禹锡《秋萤引》:“槐市诸生夜读书,北窗分明辨鲁鱼。”

  • 渭川熊

    源见“非熊兆”。泛指扶持国政的人才。唐李商隐《今月二日以诗一首四十韵干渎》诗:“服箱青海马,入兆渭川熊。”【词语渭川熊】   汉语大词典:渭川熊

  • 灭顶之灾

    形容大祸临头,不知底细无法逃脱。《易经》中说,在积极进取之时,由于缺少自知之明,有着极大的危险,就象渡河不知深浅,盲目涉过,必然会灭顶。不过,尽管前程凶险,但依然是壮举,不应过多责怪。【出典】:《易·

  • 梅花驿

    源见“陆凯传情”。古代驿站的美称。宋范成大《南柯子》词:“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词语梅花驿】   汉语大词典:梅花驿

  • 胠箧

    《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此世俗之所谓知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从旁开为胠,一云发也。”成玄英疏:“胠,开;箧,箱……此盖小贼,非巨盗也。”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