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折柳

折柳

“折柳”,或“折杨柳”是古代乐曲名,乐府诗题有《折杨柳》。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犹言行坐,躞蹀是小步行走的样子;座,同坐)吹长笛(行者和坐者都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诗。折柳赠别,是古代的风俗。“柳”与“留”谐音,折柳便是留客的意思;行客自己折柳,自然也是惜别的表示。

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之歌。在《乐府诗集》中,所收集的六朝梁、陈及唐人“折杨柳”曲有二十余首,其中大多是伤别之辞,而怀念边戍征人之作尤多。故诗文中常用“折柳”为惜别的典故,也用为送别或赠别的代称。

南朝梁元帝(萧绎)《玄览赋》:“已寤歌于‘折柳’,复行吟而‘采莲’。”(《文苑英华》一二六)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又权德舆《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雍陶《折柳桥》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词语折柳】   汉语词典:折柳

猜你喜欢

  • 天子分桐叶

    同“桐叶之封”。明吴国伦《送姜太史节之使楚王》:“天子分桐叶,词臣下柏梁。”

  • 眼青

    源见“青白眼”。犹青眼。谓以正眼相看表示重视。唐王勃《送白七序》:“同人者,少方见阮籍之眼青;知我者,希不学冯唐之首白。”宋苏轼《陈季常见过》诗之一:“但得君眼青,不辞奴饭白。”【词语眼青】   汉语

  • 秦王鞭山

    同“秦王鞭石”。清袁枚《到西海门看落日山中藏山颇似天台琼台》诗:“娲皇炼石石无用,秦王鞭山山太重。”

  • 子犯有言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犯以璧授公子(重耳)曰:‘臣负羁线,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壁于河。”子犯,是晋公子重耳(晋

  • 鲍照葵

    南朝.宋.鲍照《鲍参军集》卷一《园葵赋》:“乃羹乃瀹,堆鼎盈筐。甘旨蒨脆,柔滑芬芳。……荡然任心,乐道安命。”南朝.宋.诗人鲍参军有《园葵赋》咏美种葵、食葵的朴素田园生活,反映了诗人无忧无虑的乐观情怀

  • 探龙颔

    源见“探骊得珠”。喻科举及第。唐罗隐《寄前户部陆郎中》诗:“桂堂纵道探龙颔,兰省何曾驻鹤心?”亦喻冒犯君威。章炳麟《箴新党论》:“汉官之视虏主,无以异于吾族帝王,乃欲昂首伸眉,上法先正,外饰直言之名,

  • 山中相

    同“山中宰相”。宋林逋《深居杂兴》诗之六:“幽人不作山中相,且拥图书看白云。”元马致远《清江引.野兴》曲:“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甚么半张名利纸。”【词语山中相】   汉语大词典:山中相

  • 尧民

    参见:尧民图

  • 鹃啼

    源见“望帝啼鹃”。形容思念之苦或悲怨之深。元虞集《送王君实御史》诗:“莺满辋川君定到,鹃啼剑阁我思归。”元 王元鼎《雁传书》套曲:“鹃啼春思月中魂,花迷蝶梦窗前影。”【词语鹃啼】   汉语大词典:鹃啼

  • 赤绳

    源见“月下老人”。喻指夫妻缘分。清蒲松龄《为沈燕及复孙公焕启》:“伏以灿灿赤绳,巧撮姻缘连蒂日;频频青鸟,好衔欢喜到人间。”【词语赤绳】   汉语大词典:赤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