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文武并用

文武并用

指陆贾回答高祖刘邦说:文治武功要合并运用。后以此典指既重文治,又重武功,两手并用。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建立汉朝,不懂文治,儒生陆贾却经常在他面前称说《诗》、《书》。刘邦骂道:老子的天下是靠骑马打仗用武力得到的,要读什么《诗》、《书》!陆贾回答说:“您在马上作战取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且看商汤王、周武王以武力夺取天下,便顺应形势以文治巩固政权,文治武功合并运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和智伯穷兵黩武以至败亡;秦朝使用严刑苛法不加改变,终于毁灭自己。当时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以后,施行仁义,效法古代圣王,陛下又怎么能够取得天下?”此典又作“文武之道”。

【出典】:

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2699页:“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商汤王)、武(周武王)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曾带兵攻越、败齐,与晋争霸,后被越国战败,自杀)、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夫,曾与韩、赵、魏三家瓜分范氏、中行氏土地,后又想灭赵氏,反被赵氏所灭)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王朝。秦始皇祖先一支造父被封于赵城,因此姓赵。嬴姓与赵姓同祖先,故秦始皇嬴政也称赵政)。乡使(假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例句】: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王导传》:“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 唐·刘禹锡《上门下裴相公》:“夫异同之论,我以独见剖之;文武之道,我以全材统之;崇高之位,我以大功居之。”


主谓 既重视文治,又重视武功。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商)汤、(周)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兼用,长久之术也。”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垂拱而治。”△褒义。多用于治国之道方面。→文治武功↔文恬武嬉


【词语文武并用】  成语:文武并用

猜你喜欢

  • 望文生义

    文:文字,这里指字面。只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不求确切了解词句的内容。清.叶廷琯《吹网录.胡注望文生义之误》:“昔顾涧翁谓梅磵虽熟乙部,间有望文生义,乃违本事。”《孽海花》四回:“第一个时期,是开创时期

  • 暗香疏影

    宋.林逋(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之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千古传为咏梅佳句。林诗原描写梅花的香味与姿态,后“暗香疏影”遂为梅花的代词。亦作“疏影暗香”。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四回:“两个

  • 铜琶铁板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注:苏轼的号)在玉堂(注: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注:柳永的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

  • 五色令人目盲

    指色彩繁多,使人眼花缭乱。《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鹘入鸦群

    鹘:一种凶猛的鸟。鹘闯入乌鸦群中。比喻所当无敌。高思好,北齐宗室,文宣帝高洋时为左卫大将军,累迁尚书令,朔州刺史,南安王。武平五年(569年)举兵反叛,兵败投水自杀。思好少时勇力过人,善骑射,高洋对他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原作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比喻天道广大,无所不包。后则借指国家法网虽宽,但不会漏掉坏人。老子说,大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获胜,不说话而善于回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虽迟缓而善于谋划。天网极为广大,网孔

  • 丸赤白

    源见“探丸借客”。喻指奸猾不法之举。清 王芑孙《秋怀》诗:“恶少数群丸赤白,好官平日毂丹朱。”【词语丸赤白】   汉语大词典:丸赤白

  • 山阳泪

    同“山阳笛”。清陈维崧《满路花.赠梵公》词:“平山堂下,鸿爪依稀记。北邙 王与宋,曾同醉。重逢瓶拂,顿下山阳泪。”【词语山阳泪】   汉语大词典:山阳泪

  • 赋楼

    源见“玉楼受召”。婉称文人才士之死。明袁宏道《哭临漳令王子声》:“云何为而投阁?贺何为而赋楼?”

  • 陵母伏剑

    《汉书.王陵传》:“玉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