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原指既有高深的知识,又有雅致的风度。后来常用于形容人举止斯文,态度闲雅。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文人的一般要求。他认为,如果朴实超过了文采,不免陷于粗野;而文采超过朴实,则又陷于虚夸。朴实和文采配合得当,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君子。

【出典】: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例句】:

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位,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也。” 《古今杂剧》元《费唐臣贬黄州》三:“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毛泽东选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主谓 彬彬,谐调配合。多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镜花缘》15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极其清秀。”△褒义。多用于举止态度方面。→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 温柔敦厚 斯斯文文 ↔袒裼裸裎 敞胸露怀暴戾恣睢。也作“彬彬文质”、“文质斌斌”。


解释文:文雅。质:朴实。彬彬:文质各占一半的形貌。形容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既有文采,又很朴实。后常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要既文雅又朴实。他说:“如果过于朴实,使得朴实超过了文雅,就显得粗陋;如果过于文雅,使得文雅超过了朴实,则会显得浮华。只有文雅和朴实各占一半,配合得当,才是君子。”

孔子对于质和文的论述,其实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后代将其加以推广,应用到为人处世、撰文写作等许多方面,总体要求是内容要与形式配合得当,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称得上完美、完善。

近义温文尔雅

例句

新来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


【词语文质彬彬】  成语:文质彬彬汉语词典:文质彬彬

猜你喜欢

  • 侏儒俸

    同“侏儒粟”。宋黄庭坚《秘阁观苏子美题壁》诗:“不甘老天禄,试欲叫未央。小臣胆如斗,侏儒俸一囊。”

  • 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招安:劝说反叛者投降归顺。 如果想要做官,那就杀人放火然后再受招安。语出宋.庄季裕《鸡肋编》:“建炎后俚语,有见当时之事者:如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宋.无名氏《可书》:“

  • 扬州之鹤

    宋代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此君:指竹。自注云:“昔有客,言志,或愿

  • 鹤立鸡群

    《艺文类聚》卷九十引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晋书.嵇绍传》、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亦记有此事。后以“鹤立鸡群”比喻人的

  • 燎若观火

    同“明若观火”。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述补 燎,同“憭”,明白之意。比喻对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

  • 舞山鸡

    源见“山鸡舞镜”。谓顾影自矜。唐崔护《山鸡舞石镜》诗:“庐峰开石镜,人说舞山鸡。”

  • 窃吹

    源见“滥竽充数”。喻无其能而预其事。南朝 齐孔稚珪《北山移文》:“窃吹草堂,滥巾北岳。”【词语窃吹】   汉语大词典:窃吹

  • 长城坏

    同“长城自坏”。清赵怀玉《满江红.岳鄂王墓次韵》词:“伤北伐,仇难雪,归北寺,冤难灭。叹长城坏后,水残山缺。”

  • 谢公梦草

    同“谢池梦草”。唐张又新《春草池》诗:“谢公梦草一差微,谪宦当时道不机。”

  • 石破惊天

    见“石破天惊”。邓贤《中国知青梦》17章:“自从北京来的鲁副部长当众许下那个~的诺言之后,绝望之中的知青们就如同漫漫长夜的行路人望见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