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桃李

桃李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第二十章:“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赵简子,名鞅)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汉.刘向《说苑.复恩》亦有类似记载。

赵简子以栽种桃李,夏得其荫,秋得其实;而栽种蒺藜,夏不能摘叶,秋只能得刺作对比,教育人要慎重选择培养对象。后遂以“桃李”比喻所培养的学生或所举荐的人才,以“满城桃李”、“桃李满天下”比喻所培养的学生之多或所举荐的人才之众。

唐.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久视元年》:狄仁杰好荐士,“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桃”指桃树; “李”指李树,二字连言为 “桃李”,喻指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个比喻意义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为什么以 “桃李”来比喻呢? 出处何在?

韩诗外传》卷七: “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 ( 荫) 其下,秋得其实; 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后遂以 “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

唐代武则天时,大臣狄仁杰曾推荐过张柬之、姚元崇等数十人,都成为了名臣。有天,有个朋友来做客,笑着对他说: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 据说,当时有个半通的文人不明此话的含义,心里想: “怎么回事,天下的桃树、李树都种到狄家去了?!”这当然是一个 “望文生义”的笑话了。


【词语桃李】   汉语词典:桃李

猜你喜欢

  • 仰秣

    《荀子.劝学篇》:“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伯牙,相传是春秋时楚国人,很会弹琴。他高超的琴艺,能使正在吃草的马仰起头来,专心倾听琴声。后因以“仰秣”用为比喻乐声美妙的典故。南朝梁.江淹《别赋》:“惊驷

  • 桑田变

    同“沧海桑田”。唐戴叔伦《湘中怀古》诗:“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倏忽桑田变,谗言亦已空。”

  • 予欲无言

    我想不说话了。 古人在政治上失意时的愤激之辞。语出《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唐.宋璟《论修德刑疏》:“且君子耻言浮于行,故曰予欲无言。”

  • 别后华表

    源见“辽东鹤”。慨叹世事变迁。宋张元幹《兰陵王.春恨》词:“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

  • 不为酒困

    为( ㄨㄟˊ wéi ):被。不被酒所困扰。 表示饮酒有节制,不好酒贪杯。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

  • 醒亦能狂

    源见“次公狂”。形容为人狂放不羁。李详《二君咏》之二:“屈奇心迹举场空,醒亦能狂盖次公。”

  • 剑履

    《史记.萧相国世家》:“关内侯鄂君进曰:‘……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大臣上殿时获特许不脱履,可佩剑,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特殊待遇,也是大臣的殊荣。后用为

  • 孟宗献鲊

    源见“封鲊”。称赞子孝母贤。唐李端《送吉中孚拜官归业》诗:“孟宗应献鲊,家近守鱼官。”

  • 断鳌搘四柱

    源见“女娲补天”。比喻匡扶社稷,勋业宏伟。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三十韵》:“断鳌搘四柱,卓马济三灵。”

  • 色禽合为荒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色荒,指贪恋女色;禽荒,指喜欢打猎。伪古文《尚书》假托夏朝太康的五个弟弟作歌,以讽诫太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