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犯而不校

犯而不校

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犯,冒犯。校,计较。这段话的意思是:曾子说:“自己有能也可以求教于不能的人;自己多知还要请教少知的人;自己实有所得,也看作虚无没有得到什么;别人冒犯,也不计较:以前我的一个朋友,曾在这些方面努力修养自己。”只有虚怀若谷具有很高修养而专心追求义理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晋书.潘尼传》:“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


联合 被人触犯却不加计较。语出《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歧路灯》:“惠养民道:‘~,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归。”※校,不读作xiào。△描写人心胸开阔,不与人计较。→逆来顺受 唾面自干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不平则鸣针锋相对。也作“犯而勿校”、“犯之不校”。


【词语犯而不校】  成语:犯而不校汉语词典:犯而不校

猜你喜欢

  • 垂缰志

    源见“垂缰之恩”。指报恩之心。明 徐?《杀狗记.拒绝乔人》:“常言狗有湿草义,马有垂缰志。”

  • 析骸易子

    同“易子析骸”。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或血流漂橹,积尸筑京;或坑降万计,析骸易子。”并列 分解尸骨烧火做饭,交换孩子而后吃掉。形容粮尽柴绝、援救无人的极其困难的处境。《后汉书·来歙传》:“昔宋执楚

  • 病嗜土炭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四《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凡人好辞工书,皆病癖也……吾尝见病心腹人,有思啖土炭嗜酸咸者,不得则大戚。”柳宗元论及爱好之甚者皆成癖,例举好食土炭,也有好酸咸等。后因以为嗜好之

  • 苏裘

    源见“季子貂敝”。形容人失意穷困。清唐孙华《和友人郊字雪诗三十韵》:“敝剩苏裘在,穿从郭履嘲。”

  • 王戎视

    源见“岩下电”。指极好的视力。唐李白《长安州李长史书》:“属早日初眩,晨霾未收,乏离朱之明,昧王戎之视。”

  • 失马何忧

    源见“塞翁失马”。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宋高登《多丽》词:“循环事,亡羊须在,失马何忧?”

  • 皂白沟分

    源见“不分皂白”。比喻是非界限分明。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述而篇四》:“此圣学极至处,亦是圣学、异端皂白沟分处。”主谓 黑白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清·王夫之《读四库全书·论语·述而篇四》:“此是

  • 龙凤呈祥

    《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后以“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明汪道昆《远山戏》:“这是龙凤呈祥,请相公夫人同饮太平酒。”主谓 龙和凤象征着吉祥。明·汪道昆《远山戏》:“

  • 谢家春草

    同“谢池梦草”。宋晏幾道《点绛唇》词:“湖上西风,露花啼处秋香老。谢家春草,唱得清商好。”

  • 筚门圭窦

    《左传.襄公十年》:“筚门圭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筚门指用荆条或树枝等编成的柴门。圭窦是说在墙上挖的上尖长方像圭玉形状的门洞。后以筚门圭窦形容住室极其简陋,多为贫者之居。亦作“筚门圭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