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犯而不校

犯而不校

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犯,冒犯。校,计较。这段话的意思是:曾子说:“自己有能也可以求教于不能的人;自己多知还要请教少知的人;自己实有所得,也看作虚无没有得到什么;别人冒犯,也不计较:以前我的一个朋友,曾在这些方面努力修养自己。”只有虚怀若谷具有很高修养而专心追求义理的人,才能做到这样。

晋书.潘尼传》:“知争竞之遘灾也,故犯而不校。”


联合 被人触犯却不加计较。语出《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歧路灯》:“惠养民道:‘~,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归。”※校,不读作xiào。△描写人心胸开阔,不与人计较。→逆来顺受 唾面自干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不平则鸣针锋相对。也作“犯而勿校”、“犯之不校”。


【词语犯而不校】  成语:犯而不校汉语词典:犯而不校

猜你喜欢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谬,一本作“缪”。《史记.太史公自序》作“失之豪厘,差以千里”。裴骃集解:“今《易》无此语,《易纬》有之。”后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谓开始

  • 一丘自足

    源见“一丘一壑”。谓满足于退隐在野,放情山水。宋赵以夫《沁园春.次方时父》词:“喜支离得佚,散材可寿,一丘自足,万象中涵。”

  • 田横海中客

    同“田横客”。宋苏辙《秦穆公墓》诗:“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 竹林奉壶觞

    源见“竹林七贤”。借指叔侄与友人欢聚宴饮。唐卢纶《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诗:“谬入阮家逢庆乐,竹林因得奉壶觞。”

  • 狡兔殚,猎犬烹

    同“狡兔死,走狗烹”。《晋书.刘牢之传》:“鄙语有之:‘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故文种诛於句践,韩 白戮於秦 汉。”

  • 扑作教刑

    扑( ㄆㄨ pū ):即槚楚,是古时学校中用作体罚的一个器具。 古代掌管教化的人犯了过错,罚以扑刑。 表示薄罚示惩。语出《书.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一时好

  • 东村女

    同“东施”。《红楼梦》六四回:“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词语东村女】   汉语大词典:东村女

  • 公孙牧豕

    豕(shǐ使):猪。此典指公孙弘家穷,曾以放猪谋生。后以此典指士人出身贫贱。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字季。齐(齐国旧地,今山东大部分地区)菑(zī兹)川(郡治今山东寿光南)薛县(今山东滕县

  • 伐枳之咏

    《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众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本指吃禾稼的害虫,此喻指贪官污吏),岑君遏之。’”枳和棘,本是两种

  • 眉半额

    同“半额眉”。宋黄庭坚《寄晁元忠》诗:“楚宫细腰死,长安眉半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