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犹豫

犹豫

人们做事或要拿主意,下决心时迟疑不决,顾虑重重,这种情形便叫做 “犹豫”。

为什么 “不果决”叫 “犹豫”呢?

颜氏家训》是这样解释的: “人将犬行,犬好 ( hào) 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复,故曰犹豫。”人带着狗走,狗总喜欢跑在人的前头,人赶不上狗,狗便回头等人,如此往复不断,因而称此为 “犹豫”。

犹为 “犬”; 豫通 “预”,预先之意。 “犹”预先跑在人前,反反复复,它的这种行动被叫做 “犹豫”。《颜氏家训》这种解释,初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典籍里 “犹豫”可有多种写法,如 “犹豫”、“犹与”、“容与”、“由夷”,等等,这就令人怀疑 《颜氏家训》的说法了!

语言学家经过研究,确定 “犹豫”是个联绵词,表示疑虑不决之意,成语有 “犹豫不决”之说。联绵词只是个声音组织,是不能拆开分训的,如 “玻璃”,不能说 “玻”是什么、“璃”是什么,同样,“犹豫”是个双声联绵词,也是不可拆开分训的, 《颜氏家训》的解释,只能说是一种望文生义了。


猜你喜欢

  • 君向潇湘我向秦

    潇湘:湘水与潇水的并称。借指今湖南地区。秦:借指今陕西省。春秋时秦国奄有今陕西省地,故名。 你去湖南,我奔陕西。 表示一西一东,背道而驰,愈走愈远。 常用作客中送别之辞。语出唐.郑谷《淮上与友人

  • 血流漂杵

    《书.武成》:“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谓血流成河,能漂起木杵。形容战争杀人之多。汉贾谊《新书.益壤》:“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

  • 深知灼见

    深切的了解,透彻的见地。《野叟曝言》第一○五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参见“真知灼见”。见“真知灼见”。《野叟曝言》105回:“幼闻义方

  • 修文地下

    同“地下修文”。唐杜甫《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见“地下修文”。【词语修文地下】  成语:修文地下

  • 犀表

    源见“犀首从仇”。对武将仪表的尊称。元王实甫《西厢记》二本楔子:“伏自洛中,拜违犀表,寒暄屡隔,积有岁月。”王季思校注:“犀表:《庄子.则阳篇》注:‘犀首,魏官名也。司马彪云:若今之虎牙将军。’书札中

  • 载米

    源见“饮水”。称颂为官廉洁。清吴伟业《高凉司马行》:“官清喜得乡园近,载米尝闻上山郡。”

  • 额手

    同“额手称庆”。元 胡元罙《大有年》诗:“童叟相观皆额手,从兹深愿屡丰年。”【词语额手】   汉语大词典:额手

  • 厉精图治

    图:谋求。振奋精神,力求治理好国家。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三:“熙宁中,王介甫初参大政,神考方厉精图治。”亦作“厉精求治”。《新唐书.魏知古等传赞》:“观玄宗开元时,厉精求治,元老魁旧,动所尊惮,故

  • 铜盘钓鱼

    《后汉书.左慈传》载:东汉末庐江左慈善道术。一次赴曹操之宴,操对众客说:“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淞江鲈鱼耳。”左慈应曰:“此可得也。”因取铜盘贮水,从中钓出鲈鱼若干条。操拊掌大笑,众客皆惊。后以“

  • 萧何识故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阳侯……上已闻淮阳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千户,令卒五百人,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召平谓相国曰:‘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