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虎溪相送

虎溪相送

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百二十三人传》:“陆修静吴兴人,早为道士,置馆庐山。时远法师(慧远,一作惠远)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至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按,三人相会为后人附会之说,不可信。后用为僧人高士相聚谈论和送别的典故。唐孟浩然《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公》诗:“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明吴廷翰《怀白云寺僧》诗:“几度南山不得归,虎溪相送迹亦稀。”


【典源】 晋·佚名《莲社高贤传》:“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人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固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

【今译】 晋代高僧慧远 (一作惠远)入庐山,居东林寺修持,人称远公。寺下有股泉水,流入虎溪。据说他送客不过此溪水,如果过了就有虎吼叫。当时陶潜 (字渊明) 住在这里,山南有陆修静也是有道之人,他们来远公处作客,远公送二人,一边走一边谈论,非常投机,不觉走过虎溪,彼此大笑。实则陆修静至庐山时,慧远、陶潜已死二、三十年,三人共会显系后人附会之说。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僧人高士相聚谈论或相送。

【典形】 不过虎溪、长隔虎溪、过虎溪、虎溪相送、闻虎啸、远公不出、过溪无虎啸、勿过虎溪、虎溪远。

【示例】

〔不过虎溪〕 唐·王维《能禅师碑》:“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长隔虎溪〕 宋·范成大《东林寺》:“客尘长隔虎溪水,劫火不侵香谷云。”

〔过虎溪〕 唐 · 李白 《别东林寺僧》:“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虎溪相送〕 唐·孟浩然《过龙泉精舍》:“日暝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闻虎啸〕 清·程先贞《十月初以事至东皋》:“白社归来闻虎啸,黄庭写出换鹅群。”

〔远公不出〕 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之一:“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猜你喜欢

  • 白头苏武

    源见“苏武节”。比喻历尽风霜。唐温庭筠《达摩支曲》:“红泪文君 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 贾琮帷

    源见“褰帷”。借指高官出巡的车帷。清袁枚《送刘石庵观察之江右》诗:“已褰贾琮帷,可免叶公胄。”【词语贾琮帷】   汉语大词典:贾琮帷

  • 残月晓风

    见“晓风残月”。

  • 梧桐半死

    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其根半死半生。”龙门之桐,高及百尺,而其根半死半生,后以此为丧偶的典故。宋.贺铸《鹧鸪天》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 结草以报

    《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

  • 诛后至

    同“后至之诛”。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露布》:“故涂山万国,诛后至者防风;丹浦一戎,缓前禽者就日。”

  • 骚酒名士

    《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晋王恭字)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王恭所说的“名士”,不是以才出名,而是以饮酒、读《离骚》出名,故只堪称“骚酒名士”。后因用

  • 跳槽

    明杨慎《升庵诗话.甄后塘上行》载:魏明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即帝位后,宠毛氏而废黜虞氏;其后又宠郭夫人,赐毛后死。“元人传奇以明帝为跳槽,俗语本此。”本谓牲口正吃这只槽里的食,又换吃另一只槽里的食。后

  • 王质斧烂

    源见“柯烂忘归”。形容时间久远。元无名氏《一枝花.棋》套曲:“王质斧烂腰间柄,机深脱骨,智浅逢征。”

  • 璧悲三献

    源见“和氏之璧”。悲叹怀才不遇。唐张子容《璧池望秋月》诗:“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