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襄野迷途

襄野迷途

庄子.徐无鬼》:“黄帝(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姓公孙名轩辕)将见大隗(wěi,道家理想的圣哲)乎(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音xí)朋前马,昆阍、滑嵇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过分为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要到具茨山去会见大隗,走到襄城野外迷了路。正在愁着无处打问时,恰巧遇到一个牧马的小孩。他们问小孩知道不知道具茨山?大隗在什么地方?又问他治理天下的道理。小孩说,治理天下和牧马一样,就是要排除妨害马群成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庄子通过牧童的口所宣扬的是“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治理天下,也和牧马人牧马一样,不可驱马整日奔驰,以免过分疲惫。只须放任马群自由自在地在原野上饮食,奔逐,憩息。更不应鞭策它们去干什么。主张“休养生息”虽不无可取之处,但“无为而治”的消极思想却是应该摒弃的。

作为一个典故,用“襄野迷途”或“失道”常比喻迷失方向、道路,陷入困境,可以具体指,也可以抽象指。唐.杜甫《释闷》诗:“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唐.元稹《望云骓马》诗:“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由窄。”


猜你喜欢

  • 狗血喷头

    比喻被骂得很厉害。清代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七回:“那提调狼狈不堪,到了岸上,见了钦差,回完了公事话,正要诉苦,才提到了河航管带四个字,被钦差拍着桌子,狗血喷头的一顿大骂。”偏正 形容骂得

  • 二竖为虐

    竖:小子。虐:害人。《左传.成公十年》载晋侯病重,派人到秦国去请医生,医生尚未到达,晋侯就梦见自己的病化作两个孩子在对话,说是要逃到膏肓之间(心下膈上)躲起来,因为据说那是医生药物所不能到达的地方。后

  • 论议风生

    《宋史.陈亮传》:“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因以“论议风生”或“议论风生”形容谈话、写文章生动形象而又风趣。叶圣陶《孤独》:“他们那样自得其乐,那样议论风生,仿佛故意表示一

  • 生来不读半行书

    嘲人不学无知。语出唐.李贺《嘲少年》:“每揖闲人多意气,生来不读半行书。”宋.王安石《赠北山道人》:“可惜昂藏一丈夫,生来不读数行书。”

  • 丹砂久窖井水赤

    同“丹砂井”。宋苏轼《楼观》诗:“丹砂久窖井水赤,白术谁烧厨灶香?”

  • 尸归马革

    源见“马革裹尸”。谓忠勇报国,效死沙场。清张问陶《无题》诗之三:“尸归马革恩终负,雪冷靴刀鬼不雄。”

  • 尺縰之谏

    参见:尺帛之谏

  • 蚁动闻牛

    《世说新语.纰漏》:“殷仲堪(殷觊从弟,善清谈)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孝武(晋孝武帝司马曜)不知是殷公,问仲堪有一殷病如此不(此同否)?仲堪流涕而起曰:‘臣进退唯谷。’”晋孝武帝时,殷促堪

  • 明日黄花

    唐.郑谷《十月菊》诗:“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

  • 素丝千字锦

    源见“织锦回文”。指苏蕙所织回文锦图。宋苏轼《附江南本织锦图上回文原作》诗之二:“红手素丝千字锦,故人新曲九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