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郢书燕说

郢书燕说

比喻以讹传讹,亦喻穿凿附会,曲解原意。楚国郢都有人给燕国相国写信,因为时值晚上,灯光不亮,就对拿蜡烛的人说,举蜡烛。嘴里说着,无意中连“举烛”二字也写到信上。燕相国读后十分高兴。他说,举烛是崇尚光明的意思。所谓崇尚光明,就是要选贤任能。因而将这些话告诉了燕王。燕王很高兴,下令在全国推行,果然将燕国治理好了。韩非子认为,虽说是国家赖此而治,但这并不是郢人写信时的原意。现在的学者研究先贤著作,使用的就是郢书燕说式的方法啊!

【出典】: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例句】:

明·杨慎《升庵诗话》:“子美诗句(汝与东山李白好),正因其自号而称之耳。流俗不知妄改。近世作《大明一统志》,遂以李白入山东人物类,而引杜诗为证,近于郢书燕说矣。”


主谓 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燕,古国名,这里指燕相。郢地人信中的误写,燕国人却为之作了解释。指穿凿附会,曲解原意。语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自会征经引史,亦不无~之误,或失作者命意修辞之旨。”△贬义。用于比喻,对前人或他人著作的曲解。→穿凿附会 牵强附会望文生义 象文生义 以讹传讹 ↔丝毫不爽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 (wei) 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今译】 楚国有人夜晚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烛火不明,他对拿烛的人说:“举烛。”因而在信上误写“举烛”二字。燕相得信后恍然有所悟,解释说:“举烛,即言追求开明,政治追求开明,即要选贤任能。”燕相将此意报告燕王,燕王大喜, 并按燕相的建议去做, 于是国家大治。燕国虽然大治,但这并非书信本意。现在治学的人,许多也与此相类。

【释义】 后以此典指穿凿附会,曲解原意。

【典形】 举烛、燕君书误、燕说、燕郢、郢书。

【示例】

〔举烛〕 清·黄遵宪《杂感》:“多岐道益忘,举烛乃笔误。”

〔燕君书误〕 北周·庾信《对烛赋》:“楚人缨脱尽,燕君书误多。”

〔燕说〕宋·黄庭坚《奉和文潜赠无咎》之二:“谈经用燕说,束弃诸儒传。”

〔燕郢〕 宋·韩希孟《书衣帛诗》:“不意风马牛,复及此燕郢。”

〔郢书〕 清·黄遵宪《杂感》:“燕相说郢书,越人戴章甫。”


【词语郢书燕说】  成语:郢书燕说汉语词典:郢书燕说

猜你喜欢

  • 朽株枯木

    同“枯木朽株”。宋 陆游《忽得京书有感》诗:“白发苍颜七十翁,朽株枯木略相同。”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大军一至,则朽株枯木亦助声威;大军不至,则铁郭金城将沦灰烬。”见“枯木朽株”。宋·陆游《忽得京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云鬓:柔美如云的鬓发。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面饰。 形容妇女梳桩打扮的情景。语出《乐府诗集.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智谷《男人悄悄学包装》(《中国青年报

  • 云长勇

    《三国志.蜀书.关羽等传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三国蜀大将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在曹营时,曾斩袁绍将颜良,封汉寿亭侯。后拜前将军,攻败曹仁,威震华夏,称“万人敌”。后用为颂战将

  • 次公醒狂

    次公:西汉大臣盖宽饶的字。盖宽饶(?-前60年),魏郡(治所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受到汉宣帝的赞赏,被任命为太中大夫(掌议论的官),后又被提升为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举报首都长安及附近地区各级官吏的官)。盖

  • 缓颊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汉王〕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汉书.高祖纪上》引此文,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缓颊,徐言引譬喻也。”后因用“缓颊”为婉言劝解或代人讲情之典。《周书

  • 名娃金屋

    源见“西施”、“金屋藏娇”。指春秋时吴王为西施建造的馆娃宫。宋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词:“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 五十晚贵

    同“五十功名”。明高启《死亭湾》诗:“翁子昔未逢,妻去耻负薪。五十非晚贵,不能待终臣。”

  • 豹藏雾

    同“豹隐南山雾”。宋黄庭坚《次韵道辅双岭见寄三叠》:“生涯鱼吹沫,文采豹藏雾。”【词语豹藏雾】   汉语大词典:豹藏雾

  • 瑜不掩瑕

    源见“瑕不掩瑜”。喻指优点不能掩盖缺点。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昂因曰:‘观众君子之文,信美矣;然古人云:瑜不掩瑕,忠也。其有词或不典,将与众评之若何?’”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虽盛唐

  • 怀蛟

    《西京杂记》卷二:“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后因以“怀蛟”为才学卓异之典。唐骆宾王《上兖州刺史启》:“既而学异怀蛟,才非梦鸟。”【词语怀蛟】   汉语大词典:怀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