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铤而走险

铤而走险

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茠于楚,如鹿赴险。”后因以“铤而走险”喻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明史.蔡道宪传》:“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峻青《海啸》四章八:“但他们当中,毕竟大部分是穷苦的劳动人民,而且大部分都是遭受压迫铤而走险逼上梁山的人。”


连动 铤,快走的样子;走险,奔向危险的地方。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采取冒险行动。语出《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柳建伟《天凉好个秋》:“可出县界得要村公所的路条,大印在侄儿手里,一急,就要~。”△常用于因迫不得已而去做危险的事情。→逼上梁山。也作“挺而走险”、“铤鹿走险”、“挺鹿走险”。


无路可走而被迫冒险谓之 “铤而走险”。

“走险”,犹言 “赴险”,走险路、做危险之事。 “铤”为何义呢? 为什么说 “铤”而走险呢?

左传·文公十七年》: “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杜预注: “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休 ( 托庇) 于楚,如鹿赴险。”知 “铤”为急切奔跑的样子。急切、慌乱而被迫采取冒险行动,这就是所谓之 “铤而走险”。

“铤”字从 “金”,应为金属器物。 《说文·金部》: “铤,铜铁朴也。”《木部》: “朴,木素也。”段注: “素犹质也。”由此而知“铤”为铜铁质地的器物。

《考工记·冶氏》: “为杀矢,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郑玄注:“杀矢,用诸田猎之矢 ( 箭) 也。郑司农云: ‘铤,箭足入稿中者也。’”孙诒让正义: “稿即矢干 ( 榦) 。箭足著金,惟见其刀,其茎入干中不见者,谓之铤也。”( 引自 《辞海》)

可在 “铤”为箭足的一个部位,因此,可引申为武器。“铤而走险”之徒,必带有武器,即凶器,这是一般常理。我们可以这样新解此语: “铤”,名词活用为动词,“铤而走险”即言被迫带着凶器而冒险行动。

“铤”,亦作 “挺”,属同音假借之例,借字不借词、借音不借义。


【词语铤而走险】  成语:铤而走险汉语词典:铤而走险

猜你喜欢

  • 吴公守

    《汉书.贾谊传》:“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汉文帝时,河南太守吴公,其郡治理太平为天下第一,文帝征以为廷尉。吴公曾荐贾谊,文帝召为博士。后用为咏郡

  • 争鹿

    同“争逐鹿”。《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一片残山并剩水,几度英雄争鹿?”【词语争鹿】   汉语大词典:争鹿

  • 犀辟尘埃

    同“灵犀辟尘”。唐李商隐《碧城》诗:“碧城十二曲栏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 竹马儿童

    源见“竹马交迎”。泛指迎送地方官吏的人群。宋刘辰翁《宝鼎现.春月》词:“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

  • 宣室恩

    源见“宣室召”。指君王对臣子的特殊恩遇。唐 褚秀《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宣室恩尝异,金华礼更崇。”

  • 元龙百尺楼

    源见“元龙高卧”。指抒发壮怀之处。宋陆游《秋思》诗:“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亦泛指高楼。宋苏轼《次韵答邦直子由》:“恨无扬子一区宅,懒卧元龙百尺楼。”偏正 元龙,东汉陈登,字元龙。语本《三

  • 瞎马深池

    同“临池瞎马”。朱联沅《病起示文农》诗:“瞎马深池情更怯,浮云苍狗幻弥新。”【词语瞎马深池】   汉语大词典:瞎马深池

  • 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敷:普遍。也作“赋”、“傅”。试:考察。功:政绩。 普遍地报告政务,认真地考察政绩。语出《书.舜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古者敷奏以言

  • 邢颜

    源见“尹邢避面”。指美人,喻品性美好的人。清毛奇龄《长歌送颜泰扬北征》:“卞玉谁教暗里投,邢颜却被宫中妒。”

  • 立谈封侯

    《文选》卷四十五汉.扬子云(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唐.李善注:“《史记》曰:‘虞卿说赵孝成王,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汉.扬雄有“立谈封侯”之论,李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