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隐若敌国

隐若敌国

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侧足,因担心而不敢正面相向)。诸将见战陈(同阵)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常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汉光武帝大将吴汉,性格坚强,极有胆力,即使面临大敌,形势不利,亦能镇定自若,岿然而有筹略在胸。故刘秀夸赞他俨然像一个相当的国家。隐,威重貌。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后因比喻对国家极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场,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


主谓 隐,威严的样子;敌国,可以和国家相匹敌。形容人威严、庄重。也指其人对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李贤注:“隐,威重之貌。言其威重若敌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张延隽)匡维主将,镇抚疆场,储积器用,爱活黎民,~矣。”△褒义。多用于威严的将领。也作“隐然敌国”。


【词语隐若敌国】  成语:隐若敌国汉语词典:隐若敌国

猜你喜欢

  • 秀才

    原义为称才之秀异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汉始为科目之称(后改称茂才);宋时凡应举者无不称“秀才”;明清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亦作书生的通称。【词语秀才

  • 顾犬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后因以“顾犬补牢”比喻时机当前,急谋对策或事情出了差错,宜及时设法补救。梁启超《〈日本国志〉后序》:“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顾犬补牢

  • 如红玉

    旧题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皆擅宠后宫。”汉成帝后赵飞燕与其妹昭仪(赵合德)脸色红润,色如红玉。后

  • 干蛊

    同“干父之蛊”。宋洪迈《夷坚庚志.武女异疾》:“鄂州富商武邦宁启大肆,货缣帛……其次子康民,读书为士人。使长子干蛊。”【词语干蛊】   汉语大词典:干蛊

  • 郢人买栋

    《太平御览》卷一八七引《淮南子》:“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这里泛指楚)人买屋栋而与之毂(毂,音gǔ,车轴),跪而度(度量)之,大虽可而长不足也。”《佩文韵府》卷六十“屋栋”下引《淮南子》:“郢人有

  • 笔则笔,削则削

    笔:指记载。削:指删除。古代文字书于竹简,删改时要用刀刮去竹上的字。 记载的记载,删除的删除。 古时形容修改文字。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林

  • 精金百炼

    源见“绕指柔”。比喻纯洁完美的人或事物要久经锻炼而成。唐冯宿《兰溪县灵隐寺东峰新亭记》:“精金百炼,良骥千里。”主谓 真金需经百炼而成。比喻经过锤炼才能成为有用人才。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 自以为是

    是,正确。自以为是,泛指为人主观,不谦虚。孟子在向学生万章解释孔子所深恶痛绝的乡愿时说,这种人,你要指责他又举不出他有什么过错,你要讥刺他又好象没有什么可讥刺的。这种人同流合污,平常与人相处好象忠厚老

  •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美女。 此句即“何处教玉人吹箫”的倒装。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纵情女乐的生活情趣。语出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元.贾仲名《金安

  • 良平

    《汉书.刑法志》:“任萧、曹之文,用良、平之谋。”又《叙传下》:“爪牙信、布,腹心良、平。”汉人张良、陈平足智多谋,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封留侯,陈平封曲逆侯,先后任左、右丞相。后因以“良平”誉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