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岔

三岔

①在今辽宁海城市西北牛庄镇。《清史稿·地理志》海城县:“三岔巡司,清康熙二十一年置,驻牛庄。”

②在今陕西旬阳县西北两河关。明置巡司于此。


集镇名。(1)在山东省利津县南部、黄河滩区。属北宋镇。人口1120。相传,北宋时期蔡氏在此居住成村,因村处三岔路口,故名三岔。金时期发展成为繁华集镇,名为三岔镇。因镇北大清河岸有重要津渡码头,又名河泊镇。清光绪三年(1877年)黄河冲毁村落,居民南迁博兴县乔庄西,称新三岔。后有部分居民重返原址建村,复名三岔。蔬菜种植业发达。有粮食、饲料加工、缝纫等业。有公路接南店公路。(2)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西北部、曲靖坝子西部。西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3200。西汉至唐为味县治。明设驿站,分属曲靖府、马龙州、沾益州管理,故名。产稻、玉米、薯类、烤烟等。有陶瓷厂、农机站、种畜场及建筑、运输等业。贵昆公路经此。(3)在陕西省黄龙县西部。三岔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00。处三条沟交岔处,故名。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奏请鄜州置军,诏名康定军,驻此。主产玉米、小麦、谷子,并产苹果、烤烟。公路通县城。


猜你喜欢

  • 阌乡郡

    北周明帝二年 (558) 置,治所在湖县阌乡 (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双桥河入黄河处东岸文底)。隋开皇三年 (583) 废。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治阌乡县(今灵宝市西北文乡)。辖境约当今河南省灵宝市西

  • 安德铺

    即今四川郫县西北安德镇。清雍正《四川通志》卷22下郫县:“安得铺在县西二十五里。”

  • 银山县

    隋义宁二年 (618) 置,属资阳郡。治所在今四川资中县南四十里银山镇。《元和志》 卷31银山县: “因县界银山为名。” 唐属资州。北宋乾德五年(867) 废入盘石县。古县名。隋义宁二年(618年)析

  • 岭峤

    即五岭之别称。峤指高而峭之山,五岭之主山均称为峤,如大庾岭称台城峤或东峤。其余又称骑田峤、萌诸峤、越城峤、都庞峤。因此岭南既可称岭峤,亦可称峤南。《新唐书·冯盎传》: “炀帝弑,引其兵逃归。时盗贼多,

  • 大甲溪

    ①在今台湾省本岛西部。源出南湖大山西侧,西流经台中县,北入台湾海峡。《清一统志·台湾府》:大甲溪“在彰化县北四十里。《旧志》:源出大山中,流经大甲社南,又西入海”。②本台湾土著番社名。有大甲东、大甲西

  • 西乐设治局

    1943年1月由托索湖、长石头山一带析置,治所在长石头(在今青海玛多县东)。1946年2月裁撤。1940年由托索湖、长石头山一带析置,治长石头(在今青海玛多县东)。1946年裁撤。

  • 十五里冈

    在今湖北枣阳市西北。《宋史·扈再兴传》:金人围枣阳城,“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敌却走,追至十五里冈”。即此。

  • 七门滩

    在今四川江津市西南长江中。《舆地纪胜》卷175重庆府:七门滩“在江津县西七十里。有大石横江,凡七处,望之如门,因名”。

  • 顺庆路

    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升顺庆府置,属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司。治所在南充县 (今四川南充市)。辖境相当今四川仪陇、西充以南,至广安、邻水地区。明洪武四年 (1371) 改为顺庆府。元至元二十年(12

  • 钳川县

    西魏废帝二年 (553) 置,为钳川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一百三十里。《元和志》 卷22: 钳川县 “因山为名”。后属尚安郡。隋属同昌郡。唐属扶州。唐末废。古县名。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