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上栗镇

上栗镇

北宋置,属萍乡县。即今江西萍乡市北上栗镇。《清一统志·袁州府》:上栗镇“在萍乡县北七十五里。依山南北,有街市一里余”。清时有安乐巡司驻此。


在江西省上栗县西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0.4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上栗市,人口 1.1 万。唐时形成聚落,以地处栗水河畔栗树林上首,故名上栗。后渐成集市,明、清时称上栗市。清乾隆年间在此设巡检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栗江镇,宣统二年(1910年)设同知驻此。1950年设栗北、栗南二街道办事处,1953年复设上栗镇。1976年为萍乡市上栗区治。1997年置上栗县,为县治。产稻、甘薯等,特产优良种猪“秋江猪”,盛产竹木。所产烟花鞭炮有名,有水泥、啤酒、制鞋、印刷等厂和农贸、服装市场。万上公路、319国道经此。古迹有万寿宫、回龙古寺罗汉松。


猜你喜欢

  • 新宥州

    即宥州。唐元和九年 (814) 于经略军置,治所延恩县 (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一带。元和十五年(820) 徙治长泽县 (今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古城)。后为吐蕃

  • 龙池

    ①在今河北顺平县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2完县:龙池“旧有灌溉之利,今湮”。②在今山西运城市东南。《方舆纪要》卷41安邑县:“龙池在县南二十里,与盐池相近,一名黑龙潭。姚暹渠涨溢,往往自苦池灌注于

  • 大柏地

    在今江西瑞金市北六十里。是瑞金通往宁都的必经之地。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和陈毅亲自部署和指挥红四军在此消灭了尾追之敌刘士毅部,为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以来的首次大捷。毛泽东为此写下《菩萨蛮·大柏地》

  • 湄港市

    即今湖北通山县南八里湄港乡。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 通山县南有湄港市。

  • 茂州

    唐贞观八年 (634) 改南会州置,治所在汶山县 (今四川茂县)。《元和志》 卷32茂州: “以茂滋山为名。” 按 《旧唐书·地理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 均作茂湿山。郭子章 《郡县释名》 四

  • 汾门

    又名梁门。战国赵地。在今河北徐水县西易水之北。《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九年(247),“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又《水经·易水注》:易水“南径武遂县南,新城县北,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

  • 他漏河

    ①古作太沵河。即今吉林西北部嫩江支流洮儿河。《新唐书·流鬼传》:“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高丽灭其国,遣人度那河,因居之,或曰他漏河,东北流入黑水。”②一作难水。指今黑龙江省西部之嫩江及嫩江注入松花江后

  • 惊川州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境。北宋属雅州。后废。

  • 长岗岭

    在今河北灵寿县北。《方舆纪要》卷14灵寿县:长岗岭在“县北十五里。突起一山,盘亘甚远”。

  • 八斥站

    元置,即今江苏吴江市东南、江南运河东岸之八圻。元置,即今江苏省吴江市南、江南运河东岸八坼。古为平江路(治今苏州市)和嘉兴路(治今浙江省嘉兴市)间交通要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