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汝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汝州置,治所在梁县 (今河南汝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汝州、平顶山二市及汝阳、宝丰、鲁山、叶县、襄城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又改为汝州。
唐天宝初改汝州置,治梁县(今河南汝州市东)。辖境同汝州。乾元初复名汝州。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汝州置,治所在梁县 (今河南汝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汝州、平顶山二市及汝阳、宝丰、鲁山、叶县、襄城等县地。乾元元年 (758) 又改为汝州。
唐天宝初改汝州置,治梁县(今河南汝州市东)。辖境同汝州。乾元初复名汝州。
在今四川阆中市城内。《舆地纪胜》卷185阆州:会经楼“雍子仪元祐中家于将相坊,筑会经楼,经、史、子、集,京本、蜀本、浙本各一本,总三万余卷。苏公轼为题额,范百禄已下皆有诗,蒲宗孟有记”。
亦作水荫场。即今湖南保靖县南三十里水银乡。清严如熤《苗疆险要考》:水银山“乱峰合沓,幽径蟠绕。山洞旧产水银,故名”。
①一名龙山。又名甘山。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北。《方舆纪要》卷40交城县“锦屏山”条:“县西北二十里有石壁山,四围小山,相向如壁。”②一名文山。在今安徽旌德县北。《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石壁山“在旌德县北
亦作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霍腊散一带。《辽史·天祚本纪》: 耶律大石率大军 “至寻思干,西域诸国举兵十万,号忽儿珊,来拒战。……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僵尸数十里”。
北宋废霍山县置,属六安县。即今安徽霍山县。
汉武帝平闽越后改东冶置,为会稽东部都尉治。治所在福建福州市旧冶山之麓。西汉时今福建全省仅有此县,其辖境实际所及约当今福州市一带。东汉初改名东冶县。《舆地纪胜》卷128福州《景物上》:东冶,“《晏公类要
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松林店镇。清同治《涿州志》 卷2集市: 城西有松林店。
又称巴铃箐。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镇。清时有巴林汛千总驻守。“巴铃”系苗语音译,意为铃山。
在今河北威县东梨园屯乡。为清末山东冠县、河北威县一带义和拳活动中心。民国 《威县志》 卷20: 光绪二十四年 (1898),“山东冠县梨园屯村义和拳民与天主教民因庙地起争端,激起事变”。在今河北省威县
在今贵州桐梓县西北夜郎乡。《明史·刘綎传》: 万历二十八年 (1600) 讨杨应龙叛乱,四川总兵刘綎逾夜郎旧城,直抵娄山关。在今贵州省桐梓县西北夜郎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征播之役,四川总兵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