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乌思藏十三万户

乌思藏十三万户

元代在西藏地方的建置。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吐蕃萨迦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命掌全国佛教事务;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即释教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以专司吐蕃军民事务,定院使秩从一品,命帝师领院事。宣政院在西藏置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古鲁孙(阿里三围)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慰使秩从二品,宣政院派员入蕃,清查乌思藏户籍,又命帝师荐举一人为本钦(长官),封为“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以佐其事。依据此次清查,分封乌思藏各地僧俗领袖为万户长,秩正三品,佩虎符,定额为十三,故称乌思藏十三万户。乌思地区(前藏)封万户六个:(1)止贡(即迷儿军、必里公、必里工瓦、止等,治所在墨竹工卡县直孔);(2)帕主(即伯木古鲁、帕木竹、帕木主巴、帕等,治所在乃东县泽当东北);(3)嘉玛(即加麻瓦、嘉哇、嘉等,治所在墨竹工卡县嘉玛赤康);(4)雅桑(即牙里不藏思八、雅桑巴、雅等,治所在乃东县雅桑);(5)蔡巴(即搽里八、蔡等,治所在拉萨市东郊茶公堂);(6)恰域(即札由瓦、恰拉主、恰等,治所在隆子县东南加玉),共万户六。藏地区(后藏)封万户六个:(1)拉堆洛(即洛,治所在定日县谢噶尔);(2)拉堆绛(即绛,治所在昂仁县);(3)曲弥(即出密、曲等,治所在日喀则市曲弥);(4)夏鲁(即沙鲁、夏等,治所在日喀则市夏鲁);(5)绛卓(即襄卓、襄等,治所在南木林县);(6)古尔摩(即古尔,治所在定结县古尔莫)共万户六。乌思、藏之间封万户一:羊卓(即俺不罗、俺卜罗等,治所在羊卓雍湖以西浪卡子县)。合计十三万户。由于各万户之间时有战争,彼此消长,而定额限定十三,故在史籍文献中随时间推移,其万户名称不尽一致,故除此以外尚见有其他万户名称者,如:唐波且(即汤卜赤八、汤波且巴、汤等,治所在穷结县)、达垅(即思答笼剌、达垅巴、达等,治所在拉萨市)、拉(即俄里,治所在萨迦)、拉主(一说即达垅)、罗达洛、甲域主巴(一说即恰域)、嗸笼答剌(一说即绛卓)、琼扎贝尔,等等。元末帕主万户兼并邻部,至正十四年(1354)攻占乌思藏大部,受顺帝封为大司徒,取代萨迦实权。明初仍依元制分封乌思藏万户亦额定十三,但已名存实废。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所辖之地,约当今沿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之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所辖各县。


猜你喜欢

  • 石井水

    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南。《水经·淄水注》:“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

  • 蒲什河

    一名大蒲石河。即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之蒲石河。为鸭绿江支流。《清史稿·地理志》:鸭绿江 “右受小蒲石、永甸、长甸、大蒲石、安平诸河”。

  • 悬山岙 (嶴)

    在今浙江象山县南。清顺治十七年(1660),张煌言抗清失败,结茆悬山岙,康熙三年(1664)被俘。

  • 洪波台 (臺)

    在今河北邯郸县东南三十里。《韩诗外传》 卷7: “周舍死,简子如丧子,后与诸大夫饮于洪波之台,酒酣,简子涕泣。” 即此。

  • 华亭县

    ①隋大业元年(605)置,属陇州。治所即今甘肃华亭县。《元和志》卷2华亭县:“以在华亭川口,故名。”大业三年(607)属安定郡。唐属陇州,垂拱二年(686)改名华川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华亭县。大

  • 凤冈街

    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昌江北岸凤冈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2:饶州府鄱阳县东北有凤冈汛。

  • 暗木河

    亦作阿木河、阿梅河、阿母没辇。即今中亚之阿姆河。《元史·郭宝玉传》: 甲戌年 (1214)讨西辽遗族,“进兵下挦思干城,次暗木河”。

  • 平昌设治局

    1946年析巴中县东南部地置,属四川省。治所在江口镇(今四川平昌县)。1948年升为平昌县。1944年由巴中县析置,治今四川省平昌县江口镇。1948年升县。

  • 女盐泽

    一名女盐池。即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北之硝池。《水经·涑水注》:“(盐)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元和志》卷12解县:女盐池“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

  • 白马桥镇

    即傅宅市。今浙江浦江县东北四十里白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