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九夷

九夷

古时谓东夷有九种。《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疏:“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臾、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又《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九夷在东。”《后汉书·东夷列传》:“夷有九种, 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古代东方九个部落的总称。中国古代诸夏族称东方的少数民族诸部落为“”。夏周均有“九夷”。《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邢昺疏:九夷,“一曰玄菟,二曰乐浪,三曰高丽,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又《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云:“九夷在东。”《后汉书·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周穆王时,“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分布在今山东至江苏、安徽两省淮北地区。


猜你喜欢

  • 溪头镇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南溪头场。(1)在安徽省歙县西北部。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8000。镇人民政府驻溪头,人口820。因村舍建在小溪头上,故名。1949年北部属竦坑乡、中部属仁里乡、南部属

  • 坊子镇

    即今山东潍坊市东南三十里坊子镇。民国《潍县志稿》有坊子镇。

  • 杉树块

    在今云南镇雄县西,道通彝良县。清有外委把总驻守。

  • 鲖水

    又名三丈陂、三严水。在今安徽临泉县西鲖城镇南。《水经·汝水注》: “ (葛) 陂水东出为鲖水,俗谓之三丈陂,亦曰三严水。”

  • 尚安县

    ①三国吴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北四十里兴坪镇。西晋武帝时改为熙平县。②西魏废帝元年 (552) 置,为邓宁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南坪县西北、黑水河东岸。一说在今甘肃舟曲县西南。隋开皇三年 (5

  • 惟水

    即潍水,亦即今山东境内潍河。在今潍坊、昌邑二市东。《汉书·地理志》 引 《禹贡》 作 “惟、甾其道”。“惟” 即潍水,“甾” 即淄水。

  • 晒经山

    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晒经乡境。《方舆纪要》 卷74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 晒经关在 “卫东北三百里有晒经山。山岭高峻,置关其上”。

  • 方泽坛

    即地坛。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地坛公园。清《日下旧闻考》卷57引《太岳集》:明嘉靖九年(1530),“建方泽于安定门外,每岁夏至祀地,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陵寝诸山从祀”。即此。

  • 下社镇

    即今山西应县东南下社镇。1941年2月,驻大同日军黑田帅团包围应县下社镇和小石口村,残杀群众和外地商人一千六百五十人,烧房八百五十余间,制造了著名的“下社惨案”。在山西省应县中部。面积52.7平方千米

  • 校城

    即挍城。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 卷18青州引 《十三州志》 云: “朱虚东十三里有校亭县。” 《方舆纪要》 卷35亦作 “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