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乾县

乾县

①1913年降乾州置,属陕西关中道。治所即今陕西乾县。1928年直属陕西省。

②1913年改乾州厅置,属湖南省。治所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南乾州。1914年改为乾城县。


(1)旧县名。1913年由乾州厅改置,治乾州(今湖南吉首市南乾州镇)。1914年更名乾城县。(2)今县名。在陕西省中西部、黄土高原南缘。属咸阳市。面积994平方千米。人口54.7万。辖14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以境内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得名。战国秦为好畤邑。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好畤县(今城关镇东好畤村),属内史。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属右扶风。东汉省。西晋元康中复设,治迁今好畤村东南,属扶风国。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好畤县漠谷河西部析置莫西县,治今乾县西北,好畤县为扶风郡治,莫西县属武功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省好畤入莫西县,属扶风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莫西县改称好畤县,大业三年(607年)省入上宜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再置好畤县,属雍州。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移治于今永寿县西南好畤河镇。文明元年(684年)析好畤、醴泉等五县地于今城关镇设奉天县,属京兆府。乾宁二年(895年)在奉天城置乾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乾州,政和七年(1117年)又以奉天县置醴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复为乾州。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撤销奉天县,辖地由乾州直辖;五年又将好畤县废入乾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乾州直隶州。1913年撤州设乾县。1914年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49年属邠县分区,1950年属宝鸡专区,1956年直属省。1961年属咸阳专区,1968年属咸阳地区,1983年属咸阳市。地处关中盆地区西北部。泔河、漆水河、漠谷河流经境内。为宝鸡峡引渭和羊毛湾水库灌区。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籽为主。石灰石储量丰富。工业有机械、电子、建材、医药、食品等。西兰公路经此。古迹有乾陵、靖陵和永泰公主、章怀、懿德太子墓组成的唐代古墓群。当地“弦板腔”为陕西优秀剧种之一。


猜你喜欢

  • 九江城

    ①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元和志》卷27黄梅县:九江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汉九江王黥布所筑”。《方舆纪要》卷76黄梅县:九江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晋书》:宁康元年于黥布旧城置新蔡郡。即此”。②即今广

  • 倒咯啯社

    又作哆啰啯社。即今台湾省台南县东北东山乡。为高山族泰雅人哆啰啯社。清康熙间蒋毓英《台湾府志》 卷1: 倒咯啰啯社 “离府治六十里”。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设番社庄。光复后1950年置东山乡。

  • 五眼泉

    一名兰泉。在今甘肃兰州市南。《明一统志》卷36临洮府:五眼泉“在皋兰山下,泉有五眼”。清宣统《甘肃新通志》卷6:“在(皋兰)县南皋兰山麓, 曰甘露、曰掬月、曰摩子、曰蒙、曰惠。又东西两崖有瀑布水数道,

  • 和曲州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置,属武定路。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西南十里旧州。明属武定府,隆庆四年 (1570) 徙州为府附郭,治所即今武定县。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废。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

  • 巴城湖

    在今江苏昆山市西北二十里,西通阳澄湖。《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昆山县:巴城湖,“《志》云:其地有古巴城,又有巴王冢,湖因以名。西接包湖,东连雉城湖,今包湖、雉城湖大抵为平陆”。

  • 岭南道

    ①唐贞观元年 (627) 置,为全国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云南南盘江以南及越南北部地区。开元二十一年 (733) 置岭南道采访处置使,治所在广州 (今广东广州市)。为十五道之一。

  • 孙河镇

    即今北京市东北朝阳区孙河乡。辽初名望京馆。明、清名孙河屯。清《日下旧闻考》卷88:“今其地名孙河屯,或孙侯村之转音也,为古北口孔道。”

  • 安王陂

    在今江苏铜山县西南。《水经·获水注》:安陂水“上承安陂余波……水北流注于获”。《宋书·武三王江夏文献王义传》:元嘉二十八年(451),魏军过彭城,“民有告:‘虏驱广陵民万余口,夕应宿安王陂,去城数十里

  • 阳素县

    北魏置,属武始郡。在今甘肃临洮县境,隋开皇初废。

  • 东州堡

    明置,属抚顺千户所。即今辽宁抚顺市东南大东州。明《辽东志》卷3:东州堡“官军五百二十六员名,奉集堡可屯兵,白隆山可按伏”。《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定辽中卫:东丹(州)堡“在司东百二十里,其相近者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