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什刹海

什刹海

在今北京市内。前海、后海、西海的总称。最初是积水潭的一部分,元代南方运来漕粮直接停泊于此。明初扩建京城,上游淤塞,湖水面缩小,呈三个相连的小水面,即前海、后海、西海,俗称后三海。《清一统志·顺天府二》:积水潭“自明初改筑京城,与运河截而二,积土日高,舟楫不至,是潭之宽广,已非旧观。故今指近德胜桥者为积水潭,稍东南者为什刹海,又东南者为莲花泡子,其始实皆从积水潭引导成池也”。


在北京市西城区北海以北。元代原是一条自西北斜向东南的宽长水面,与通惠河相通。明初上游淤废,水面缩小,形成3个相连的水面,俗称后三海(西海、后海和前海)。总面积34公顷,以后海最大。明清时另称前、后海为十刹海。因后海北有明万历年间建十座庙宇得名。现通称什刹海。湖边曾修许多亭台楼阁。1949年后多次疏浚,辟为公园。


猜你喜欢

  • 新蔡县

    ①秦置,属陈郡。治所即今河南新蔡县。西汉属汝南郡。西晋属汝阴郡,惠帝时为新蔡郡治。北齐为广宁郡治。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为广宁县,为舒州治。仁寿元年 (601) 改为汝北县。大业三年(607)

  • 铁岭卫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 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铁岭城 (今辽宁沈阳市东南奉集堡)。洪武二十六年 (1393) 移今辽宁铁岭市。清康熙三年(1644) 降为铁岭县。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

  • 通利渠

    ①在今河北涉县西。《方舆纪要》 卷49涉县: 通利渠在 “县西一里。下流入于涉河,居民资以灌溉”。②又名鱼君陂。在今河北任丘市南。《新唐书·地理志》 任丘县: “有通利渠。开元四年,令鱼思贤开,以泄陂

  • 咸宜

    即今陕西陇县西咸宜关。《资治通鉴》: 五代梁贞明六年 (920) 十一月,蜀将王宗俦等攻岐,“出故关,壁于咸宜”。即此。明正统中,因关山路阻,改设咸宜关,移巡检司驻守。即今陕西省陇县西咸宜关。《资治通

  • 勺梁

    又名三梁亭。战国赵地。在今河北望都县西。《水经·滱水注》 引《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即此。古邑名。战国赵邑。又称三梁。在今河北省望都县西。《古本竹书纪

  • 巴思阔

    即“蒲类海”。

  • 咸平府

    金天德二年 (1150) 升咸州置,属咸平路。治所在平郭县 (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辖境相当今辽宁北部开原、铁岭、昌图等市县地。元至正二年 (1342) 降为咸平县。金天德二年(1150年)升咸州

  • 七都村

    即今安徽石台县东北小溪水北岸七都镇。明万历《石埭县志》有七都。

  • 拜城县

    清光绪八年 (1882) 置,属甘肃省。治所在拜城 (今新疆拜城县)。十年 (1884) 属新疆温宿府。民国初属阿克苏道。1930年属阿克苏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天山山脉中段

  • 宁远郡

    即临振郡。治所在宁远县(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新唐书·地理志》 振州延德郡:“本临振郡,又曰宁远郡,天宝元年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