佷山县
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为兴山县。后复为佷山县。隋开皇八年 (588) 改为长杨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清江北岸。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舆山县。寻复旧。隋开皇八年(588年)改置长杨县。
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为兴山县。后复为佷山县。隋开皇八年 (588) 改为长杨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清江北岸。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舆山县。寻复旧。隋开皇八年(588年)改置长杨县。
在今河南杞县东南十里。《资治通鉴》: 唐至德元年 (756),张巡守雍丘,夜袭敌于白沙涡,“还,至桃陵,遇赋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即此。在今河南省杞县东南。唐至德初张巡守雍丘,击安禄山军于白沙涡,还
即今江西宁都县东南二十里赖坊。明嘉靖《赣州府志》 卷6: 宁都县有赖坊铺。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0宁都县图: 南有赖坊墟。
即今四川开县西南之南雅镇。清咸丰 《开县志》 卷3: 南垭场 “离城一百里”。
即今江西德兴市东六十六里龙头山镇 (暖水)。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1: 德兴县东有暖川。
1914年由北路道改置,属福建省。治南平县 (今福建南平市)。辖境约当今福建浦城、松溪、政和、建瓯、南平以西,建宁、泰宁、将乐、沙县、三明、永安、尤溪以北地区。1928年废。1914年6月由北路道改名
在今湖北兴山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74归州: 建阳峡 “在兴山县东七十里。源出宁都,入于香溪,委蛇曲折四十八渡,约十余里至建阳村中”。《方舆纪要》 卷78兴山县: 建阳峡在 “县东南五十里,与州境接
1914年由西路道改置,属福建省。治龙岩县(今福建龙岩市)。辖境约当今福建宁化、明溪、清流、连城、漳平、华安、长泰、龙海以西地区。1928年废。1914年6月由西路道改名,治龙岩县(今福建龙岩市)。属
一曰白马强镇监军司。西夏置,治所在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吉兰泰盐池附近。元废。又作白马强镇监军司。西夏时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北巴颜吉兰泰附近。元时废。
1946年于倴城镇置,属河北省。治所即今河北滦南县。(1)旧县名。冀东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河北省滦县南部析置。以地处县南得名。1942年撤销,仍并入滦县。(2)今县名。在河北省东部。属唐山市。面
一作海澶山,又名东岚山。即今福建平潭县海坛岛。《明一统志》 卷74福州府 《山川》:海坛山 “在福清县东南,海上远望如坛,因名”。《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福清县: 海坛山 “上多云气,亦名东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