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骆道
即骆谷道。《元和志》 卷22兴道县:“傥谷,一名骆谷。……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 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是古代关中和汉中间的一条近捷通道。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五代后日渐荒废。
又称骆谷道。自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元和郡县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为关中、汉中间近捷的交通道路。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唐末黄巢起义军围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僖宗经此奔成都。五代以后日渐荒塞。
即骆谷道。《元和志》 卷22兴道县:“傥谷,一名骆谷。……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 自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是古代关中和汉中间的一条近捷通道。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五代后日渐荒废。
又称骆谷道。自今陕西省周至县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洋县。《元和郡县志》:“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为关中、汉中间近捷的交通道路。三国时始有记载,唐时尤为畅通,唐末黄巢起义军围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僖宗经此奔成都。五代以后日渐荒塞。
明永乐五年(1407)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奇集湖畔的胡伊里河地区。后废。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区约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奇集湖畔胡伊里河地区。后废
即今浙江鄞县东南韩岭乡。清光绪 《鄞县志》 卷2 《市镇》: 韩岭 “距城五十里”。
又作独洛河、独乐水、独逻河。即今蒙古国境内土拉河。
在今宁夏石嘴山市附近。明嘉靖《宁夏新志》卷1:打硙口“在平虏城西北。沿山诸口,虽通虏骑, 尚有险可凭,北则惟打硙,南则惟赤木,旷衍无碍”。《方舆纪要》卷62平罗所:打硙口在“所北四十里,在镇远关内。为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90富阳县: 富春江,“ (县) 西南五十里有桐洲,以上接桐江而名,尾入孙洲”。《清一统志·杭州府一》: 桐洲 “有濑,世传为子陵垂钓处”。
又名鸡公滩。即今湖北仙桃市驻地。清属沔阳州,有州判驻此。民国时属沔阳县。1952年沔阳县迁治于此。1986年改设仙桃市。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属辽东都司。治所在懿州(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北塔营子乡)。永乐八年(1410)移治义州卫城(今辽宁义县)。后废。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置,治今辽宁省阜新市东北塔
一作刘婆矶。在今安徽贵池市东北十里长江滨。明嘉靖 《池州府志》 贵池四境图: 东北长江岸有刘婆矶。清光绪 《贵池县志》卷4: 刘婆矶,“《府志》: 一名流波。在城东十里”。清有汛。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十里。《明史· 地理志》城步县: “东南为罗汉山。” 《清一统志·宝庆府一》: 罗汉山 “有十八峰相连,故名”。在河北省承德市区武烈河东岸。为承德名山之一。海拔455米。其东、
唐初置,属潍州。治所即今山东潍坊市东北寒亭镇。以县境有寒河而名。武德六年 (623)废。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山东省潍坊市东北寒亭区。属青州。六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