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山
一名争秀山。在今甘肃榆中县西南十里。元太祖成吉思汗灵柩曾停放于此。
又称兴龙山。在甘肃省榆中县城西南。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 3021 米。兴隆、栖云两峰东西对峙,中隔兴隆峡,有伸臂式拱形木桥连接。栖云峰上原有道教建筑,明、清时称其为小蓬莱、瑶池景,现存云龙卧桥、太白温泉、通天石柱等古迹。山中森林茂密,多原始林,有金钱豹等珍稀动物。古代誉为“甘肃之名山,兰郡之胜景”。辟有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
一名争秀山。在今甘肃榆中县西南十里。元太祖成吉思汗灵柩曾停放于此。
又称兴龙山。在甘肃省榆中县城西南。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 3021 米。兴隆、栖云两峰东西对峙,中隔兴隆峡,有伸臂式拱形木桥连接。栖云峰上原有道教建筑,明、清时称其为小蓬莱、瑶池景,现存云龙卧桥、太白温泉、通天石柱等古迹。山中森林茂密,多原始林,有金钱豹等珍稀动物。古代誉为“甘肃之名山,兰郡之胜景”。辟有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
即今江苏太仓市西北王秀镇。民国《璜泾志稿》卷1载:王秀桥“文肃公之族人居此者建”。镇以桥名。
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北赵河畔。《水经·湍水注》:“涅水又东南径安众县,堨而为陂,谓之安众港。魏太祖破张绣于是处。”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龙州。治所在今广西柳城县南凤山镇古城村。贞观七年 (633)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西南。属龙州。贞观七年(633年)省入龙城县。
唐置,属唐兴县。即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一百五十里蓬莱镇。唐诗人杜甫游蜀曾居此,写有《唐兴县客馆记》。北宋属长江县。《清一统志·潼川府二》: 客馆镇 “在蓬溪县西二百十里。跨鳌山下”。
即今云南彝良县东南奎香苗族彝族乡。元于此置益良州。明于此置归化长官司。
唐至德二年(757)置,治所在上元县(今江苏南京市)。乾元元年(758)改为升州。唐至德二载(757年)置,治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南京、句容、溧水等市县及安徽省当涂县地。属江南东道
唐贞观中以奴赖部置,属云中都督府。为羁縻州。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西部。唐羁縻州。确址不详。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部置,属云中都督府。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界。
在今福建光泽县西北铁牛关(铁关)附近。《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光泽县:大和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与江西南城县接界。山有铁牛岭,旧置关于此”。
北宋置,属铜鞮县。在今山西沁县西北四十里西汤乡。
在今俄罗斯境西伯利亚东北堪察加半岛。《新唐书·流鬼传》: 流鬼 “去京师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皆阻海,其北莫知所穷。人依屿散居,多沮泽,有鱼盐之利。……南与莫曳靺鞨邻,东南航海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