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陕县
北魏宣武帝改陕县置,为恒农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北周明帝二年(558)复改为陕县。
古县名。北魏宣武帝以陕县改名,治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旧陕县。为恒农郡治。北周复为陕县。
北魏宣武帝改陕县置,为恒农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北周明帝二年(558)复改为陕县。
古县名。北魏宣武帝以陕县改名,治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旧陕县。为恒农郡治。北周复为陕县。
①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城公园一带。《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前549),“齐人城郏”。杜注: “郏,王城也。”②春秋郑邑。后属楚。即今河南郏县。《左传》:昭公元年(前541) “冬,楚公子围使
又名骑立山、五朵山。即今河南镇平县西北九十里五垛山。《水经·湍水注》:涅水“出涅阳县西北岐棘山”。
①唐方镇名。文德元年 (888) 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号忠义军,治所在襄州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天祐三年 (906) 复名山南东道。②五代方镇名。后梁改卫国军置,治所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东)。后
即渠县。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置,治所在今四川渠县北贵福乡。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3年8月由四川省渠县北部析置。以位县北得名。治桂馥(旧名贵福)。同年11月撤销,仍并入渠县。
在今四川仪陇县东南。《寰宇记》 卷139蓬州蓬池县: “取蓬水以为名。”
即浪噶子。今西藏浪卡子县。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浪卡子宗。“浪卡子”,藏语意为白鼻尖、鼻形白山梁。1960年改设浪卡子县。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浪卡子。1960年撤销,改置浪卡子县。
又名坦直桥镇。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二十四里坦直镇。清光绪 《南汇县志》 卷1: 坦石桥镇“相传陆氏世居此,曾建大石桥,环而高,后圮,乃平之,遂呼为坦石桥”。
亦作富拉珲站。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置,为吉林将军境内北路驿站之一。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西北富乡西南。《清一统志 · 吉林二》: “蒙古喀伦站……又东北七十三里至富尔珲站。”
唐吐蕃筑。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部或小金县东境。《资治通鉴》: 唐大历十二年 (777),“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大破吐蕃于望汉城”。胡三省注: “吐蕃筑城于西山以望蜀,因名望汉城。”在今四川省理县东。唐大历十
宋大理置,属善巨郡。治所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巨甸镇。元改巨津州。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丽江市西北。为大理西北隅要害之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巨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