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荔县

大荔县

西晋改临晋县为大荔县,治所即今陕西大荔县。北魏初复名临晋县。清雍正十三年(1725)复置大荔县,为同州府治。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在陕西省东部、渭河北岸,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属渭南市。面积1776平方千米。人口69.6万。辖13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春秋为芮国、大荔戎国。秦穆公二十年(前640年)灭芮;秦厉共公十六年(前461年)灭大荔戎国,筑高垒逼临晋国,故名临晋。秦置临晋县,治今县东,属内史。西汉属左冯翊。东汉建安初左冯翊治迁临晋,十八年(213年)县治迁今城关镇。三国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西晋武帝改临晋县为大荔县,以大荔戎国故地得名。北魏初复名临晋县;太和十一年(487年)华阴县迁此,改名华阴县,同时于县治置华州和华山郡。孝昌二年(526年)改华阴县为武乡县、华山郡为武乡郡。西魏改华州为同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大业三年(607年)改武乡县为冯翊县,改同州为冯翊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冯翊郡为同州。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省冯翊县,辖地由同州直辖。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为同州府,并复设大荔县。1914年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29年析朝邑东部黄河滩地于大庆关(今已陷入黄河)置平民县。194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大荔分区由合阳迁驻大荔。1950年省平民县属朝邑县,二县属渭南专区。1956年直属省。1958年废朝邑县入大荔县后成今境。1969年属渭南地区,1994年属渭南市。地处关中盆地东部。黄、洛、渭交汇于县境东南部。北洛河横贯中部。属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特产花生、黄花菜、红枣、辣椒、“同州西瓜”等。为陕西粮、棉、油重要基地。有纺织、化工、皮革、造纸、柴油机、农机、农药等工厂。侯西铁路、西禹和大华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岱祠楼、丰图义仓、沙苑文化遗址、大荔人遗址等。


猜你喜欢

  • 五堰

    又名鲁阳五堰。唐景福元年(892)台濛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新唐书·杨行密传》:“孙儒围行密宣州,凡五月不解。台濛作鲁阳五堰,拖轻舸馈粮,故行密军不困,卒破孙儒。”《舆地纪胜》卷17建康府:银淋堰,

  • 龙川墟

    即今广西百色市东北龙川乡。清属凌云县,有外委戍守。

  • 北戍滩

    亦名北势滩。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南流江中。《新唐书·地理志》 博白县:“西南百里有北戍滩。咸通中,安南都护高骈募人平其险石,以通盘楫。”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西南。唐咸通中,安南都护高骈募人平其险石,以

  • 喇里

    即拉里。在今西藏嘉黎县西北嘉黎。清 《西藏图考》 卷3: 拉里 “ 一作喇里”。

  • 龙刚县

    亦作龙冈县。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属桂林郡。治所即今广西宜州市。南朝宋改为龙定县。古县名。刚,又作冈(《宋书·州郡志》)。西晋太康元年(280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属桂林郡。南朝宋永初

  • 北安子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二十五里南窖乡北安村。盛产煤。民国《房山县志》图:县西北有北安子村。

  • 松柏嶂

    在今福建永定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98永定县: “松柏嶂在县南。《志》 云,与广东饶平县接界。 叠��巍峨, 林山蓊蔚。 昔人多避寇于此。”

  • 射阳县

    西汉置,属临淮郡。治所即今江苏宝应县东北射阳镇。《汉书·地理志》 注: “应劭曰: 在射水之阳”,故名。东汉属广陵郡。三国时废。西晋太康元年 (280) 复置,东晋义熙九年 (413) 废。1942年

  • 毛密水

    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北兴凯湖南们河。《金史·斡赛传》:穆宗时,“纳根涅虽伏而不肯偿所取,因遁去。冶诃等不欲追,斡赛督军而进,至把忽岭西毛密水,及之,大破其众”。清作毛尔毕河。

  • 科尔沁左翼后旗

    清顺治七年 (1650) 置,为科尔沁六旗之一,属内蒙古哲里木盟。札萨克驻双和尔山 (一作济尔哈朗图,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东北吉尔嘎朗镇)。1914年划归奉天省。1929年属辽宁省。伪满时属兴安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