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维西乡
即今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西北七十里小维西。元、明为临西县治。清迁治维西后,遂以此为小维西。
即今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西北七十里小维西。元、明为临西县治。清迁治维西后,遂以此为小维西。
即今山东五莲县驻地洪凝镇。明嘉清《青州府志》卷11:红宁沟“在(日照)县西北一百里,通安丘小径,盗贼出入之处”。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清顺治年间由白光和尚就明葵园旧址创建,取佛家《楞严经》中“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偈语得名。为武汉市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多次重修。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光绪二十
即今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西北桐木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修仁县图: 西南有桐木墟。
即今安徽宣州市北百余里狸桥镇。清光绪《宣城县志》 卷4: 狸头桥 “在蒋山。里人徐凤建”。丁文江 《中华民国新地图》 安徽宣城县东北固城湖有狸头桥。
唐至德二载 (757) 改安京县置,属宁越郡。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北小董西。北宋开宝五年(972) 改为安京县。古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改安京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北小董西。属宁越郡、钦州
西汉时于京畿之地所设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合称。治所皆在长安城中。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后世政区划分虽时有变动,但直到唐代,习惯上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
在今河南新密市西北二十里。《魏书·地形志》荥阳郡密县:“有开阳山。”即此。
①五代方镇名。后汉改晋昌军置,治所在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市)。金废。②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置,治所在永兴县(今湖北阳新县)。三年(978)改名兴国军。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置,治永兴县(今湖
①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阿城县, 土名阿什河。”②古名按出虎水、阿触胡河、阿术火河、阿勒楚喀河。在今黑龙江省哈尔滨、阿城、五常等市县境。源出尚志市西南,西北流,在哈尔滨市东北注
即阳山。在今江苏吴县西北三十里。春秋时,越王栖禽礼葬吴王夫差之地。《越绝书·吴地传》: “秦余杭山者,越王栖吴王差山也,去县五十里。山有湖水,近太湖。” 《吴越春秋》 卷5: 越王伐吴,“吴王率群臣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