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崆峒岩

崆峒岩

①在今广东阳春市西南。《舆地纪胜》 98南恩州: 崆峒岩 “生石乳,有石钟鼓,扣之有声。《郡国志》 云: 岩穴中有金膏银液、灵芝、玉髓”。《方舆纪要》 卷101阳春县: 崆峒岩在 “县西南十五里。石壁穹窿,深广数十丈”。

②在今广西横县东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110横州: 崆峒岩 “石洞玲珑,一名五星岩”。


在广东省阳春市区西4千米处。外观石林起伏,紫翠夺目。居阳春夹江百里诸奇丽岩洞之最。从全国崆峒山而言,居汝州、临洮、安定之后,故又称第四崆峒山。洞内广深约百米,上下层叠如巨厦,并有石柱撑持。大洞通小洞,明室通暗窦,多姿多态的钟乳石,或若飞禽,或似走兽。从南面登第二层石洞,9米高的石钟乳酷似兀立的雄狮。洞中还保存有元、明、清各代的摩崖石刻,为书法艺术爱好者所珍爱。另有钟鼓石,左叩左应、右叩右应,左右叩则一岩皆应,悦耳之声胜于钟鼓。


猜你喜欢

  • 同家堡

    北宋置,属德顺军。即今甘肃静宁县西南屯家堡。

  • 傍州

    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置,治所在今云南双柏县境。辖境约当今云南双柏县地。天宝后废。

  • 下桑植司

    即上桑植长官司。元置,治所疑在今湖南桑植县西北下洞街。

  • 陈友谅墓

    在今湖北武汉市蛇山南麓。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至正二十年(1360)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称帝,国号汉。次年迁都武昌。至正二十三年(1363)与朱元

  • 石淙山

    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三十五里。峰峦叠耸,溪水绕流,为一邑奇观。山上建有三阳宫。唐武则天与群臣会饮于此。《方舆纪要》卷48登封县:三阳宫“在县西二十里石淙山。武后圣历三年建, 自是数幸焉。长安四年毁”。古

  • 珲春厅

    清宣统元年 (1909) 置,属延吉府。治所在珲春城 (今吉林珲春市)。辖境约当今吉林珲春市一带。1913年降为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治今吉林省珲春市。1913年改为县。

  • 岜崙村

    即今广西河池市西北岜崙村。清光绪《东华录》: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农民义军“窜河池属之六甲岜崙,陆荣廷率军渡江截剿”。即此。

  • 钳川山

    在今四川南坪县西一百四十里。《隋书·地理志》 钳川县: “有钳川山。” 县以山为名。《元和志》 卷22钳川县: “钳川神祠去县西北十里。水、旱人祈请焉。”

  • 鸡翁山

    ①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方舆纪要》卷56褒城县:鸡翁山,“《志》云:山有石峰临黑龙江, 突起如鸡冠状”。②在今贵州凤冈县东南三十里。《清一统志·石阡府》:鸡翁山“唐鸡翁县在其山下”。

  • 可溜铺

    即今安徽怀远县西北涡河南岸河溜乡。清光绪《凤阳府志》怀远县图:县西北有河溜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