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巫山

巫山

①在今江西信丰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信丰县: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岖岭,上多怪石,与南康分界处,巫水出其下,流会绵水,入于桃江”。

②又名孝堂山。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孝里铺东。《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

③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四十里。《清一统志·宝庆府一》:巫山“上有峰十二, 巫水出此”。

④在今四川东部,毗邻湖北。旧传山形似巫字因名。或传巫咸死葬于此,名巫咸山,简称巫山。《战国策·楚策四》:“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巫山北起大巴山,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于川、鄂边境,长200多公里,宽30—50公里,海拔1000—2000多米,长江穿流其中,形成蔚为壮观的长江三峡, 为川、鄂两省天然孔道。其中以十二峰最为壮丽。历代讴歌巫山及巫山十二峰的诗赋甚多。


(1)古山名。在今山东省肥城市西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晋伐齐,“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即此。(2)今山名。在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北与大巴山相连,南与鄂西利川山原复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 1000~1500 米,北高南低。最高峰朝阳坪(在巫山县、神农架林区和巴东县交界处),海拔 2368 米。顶部起伏和缓,为山原地形。由三列背斜山地组成,长江自西向东横切,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合称长江三峡。山体主要为石灰岩,侵蚀和溶蚀作用强烈,山体破碎,峰峦重叠。长江南北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平原的天然分界。唐陈子昂《感遇》诗第二十七:“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北宋苏辙有《巫山赋》。


猜你喜欢

  • 蔡村堡

    即今山西浑源县西北蔡村镇。《清一统志·大同府》 “韩村堡” 条下: 蔡村堡 “在 (浑源)州北十二里”。

  • 通鸦 (鵶) 城

    即今河南宝丰县。《元和志》 卷6龙兴县: “县城本通鸦城,即后汉贾复城也,复南击郾所筑。后魏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亲征马圈,行至此城,昏雾,得三鸦引路,遂过南山。故号通鸦城。”

  • 安义军

    五代方镇名。后唐以匡义军改名,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后晋改名昭义军。五代梁龙德二年(922年)晋王改昭义军置,治潞州(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黎城、襄垣、潞城、平顺、屯留、长治、壶关等市

  • 锦西厅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析锦县西境置江家屯厅,寻改锦西厅,属锦州府。治所在江家屯(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钢屯镇)。1913年降为锦西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江家屯厅改名,治今辽宁省葫芦岛市

  • 洋溪市

    即今湖南新化县西南洋溪镇,临洋溪。《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洋溪市 “在新化县西南三十里”。

  • 琴岛

    即小青岛。在今山东青岛市南青岛湾中。即“小青岛”。

  • 登高山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西北隅。《方舆胜览》卷13漳州: 登高山“在州治之西二里”。《清一统志·漳州府》 引 《府志》: 登高山 “脉自天宝山来,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郡城西北一峰耸拔,名曰望高山,其南麓为登高

  • 青石岭关

    即今辽宁盖州市东北青石岭。《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青石岭关 “在盖平县北十二里。凿山通路,形胜险隘,县出入必由,关上有 ‘万历’ 年号”。

  • 乌蒙土司

    元至元十五年(1278)于乌蒙部地置乌蒙路总管府,属乌撒乌蒙宣慰司。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东二十里。辖境相当今云南昭通市和鲁甸、大关、盐津、永善等县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乌蒙土府,治所在天梯(今

  • 芳塘河

    即今江西宜丰县西长堘港。《清一统志·瑞州府》:芳塘江“在新昌县(故治在今宜丰县西四十里)。源出黄蘗山。又有长神江,在县西七十里,东流合焉。由杨木港口入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