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延津县

延津县

①北宋政和七年(1117)改酸枣县置,属开封府。治所即今河南延津县。金贞祐三年(1215)升为延州,徙治今原阳县东北延州村。元至元九年(1272)降为延津县,还治今延津县,属南京路。二十五年(1288)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属卫辉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②辽置,属银州。治所在今辽宁铁岭市。金皇统三年(1143)废。


(1)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铁岭市。为银州治。金废。(2)今县名。在河南省北部。属新乡市。面积946平方千米。人口47.5万。辖4镇、14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周为胙国和燕国(又作南燕)。春秋为胙国、燕国和廪延、枣邑。战国为燕邑和酸枣邑。秦置燕县(治今延津县东北大城村)、酸枣县(治今延津县西南),均属东郡。西汉改燕县为南燕县,酸枣县改属陈留郡。东汉改南燕县为燕县。西晋末改燕县为东燕县,属濮阳国。北齐废酸枣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又置酸枣县(治今延津县城西),十八年改东燕县为胙城县,治今延津县东北,二县均属滑州;大业初胙城县属东郡,酸枣县属荥阳郡。唐武德二年(619年)于胙城县置胙州,四年废,酸枣、胙城二县属滑州。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酸枣县为延津县,以县北黄河渡口延津命名,治延州店(今属原阳县),属开封府。《左传》隐公元年(前722年):郑叔段侵郑,“至于廪延”。杜预注:“廪延,郑邑,陈留酸枣县北有延津。”金泰和八年(1208年)胙城县移治华里店,即今延津县北胙城。贞廞二年(1214年)升延津县为延州;胙城县移治宜村(今胙城西),为卫州治。元至元九年(1272年)废延州为延津县,属汴梁路;大德年间移治今延津县城,泰定元年(1324年)胙城县还治华里店,属卫辉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废胙城县入汲县,十三年复置胙城县,属卫辉府;延津县改属开封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延津县改属卫辉府,五年废胙城县入延津县。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9年属新乡地区,1986年属新乡市。地处黄河故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微倾。文岩渠、大沙河、柳青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油菜籽为主。工业有化肥、棉织、机械、农机制造、动力配件、皮革、印刷、面粉、砖瓦、水泥等。新兖铁路横贯中部,新长、郑滑公路经此。古迹有千佛碑、万寿塔、七级浮屠、酸枣阁、白马塔、陈玉成殉难处等。


猜你喜欢

  • 白草岭

    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清一统志·楚雄府》:白草岭“在大姚县北八十里。岭极高,为诸山之冠”。②一作白岭。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96北凉录:玄始十二年(423),“乞伏炽盘来攻,遂陷白

  • 牛头山

    ①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北境。《元史·文宗纪》:致和元年(1328),“燕帖木儿大兵继之,转战四十余里,至牛头山”,擒孛罗帖木儿、蒙古塔失等。②又名牛首山、天阙山、仙窟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宋书·礼志》

  • 固尔图河

    ①一名额布图河。即今新疆乌苏县西古尔图河。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3: “额布图岭,准语,额布图,顺适之谓。发泉东北流为额布图河。”②在今新疆阿勒泰市西。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卷5: “额尔齐斯河西

  • 围洲

    即今广西北海市南大海中围洲岛。《寰宇记》卷169引《交州记》云:“合浦十八里有围洲,周围一百里。其地产珠。”《明一统志》卷82廉州府:围洲“在珠母海中。周围一百里。昔有野马渡此,又名马渡”。《清一统志

  • 渌州

    辽改渤海国西京鸭绿府置,属辽阳府。治所在弘闻县 (今吉林临江市)。因鸭渌水而名。辖境约当今吉林临江、白山二市,抚松县及朝鲜慈城郡一带。末年废。辽改渤海国西京鸭绿府置,治弘闻县(今吉林临江市)。末年废。

  • 陉山

    ①即井陉山。在今河北井陉县北。《穆天子传》卷4:“至于鈃山之队”(《史记索隐》引作“陉山之隧”)。《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陉山在“县(今城关镇)东北五十里。井陉之险,为河北、河东之关要。今县境诸山错

  • 黄沙营

    在广东广宁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清一统志·肇庆府》: 黄沙营 “明嘉靖十二年置。一名南绥营。当大罗山之襟喉,各峒瑶出入由此”。

  • 屯门山

    又名杯渡山。在今广东深圳市西南头镇附近。一说即今香港新界屯门青山。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即此。南汉大宝十二年(969)封为瑞应山。今有瑞应岩、虎跑井。

  • 泉城郡

    北魏置,属凉州。治所在新阳县,当在今甘肃武威地区。隋初废。

  • 傅昜川

    即傅阳川。《汉书·地理志》 豫章郡历陵县: “傅昜山、傅昜川在南,古文为傅浅原。” 汉历陵县治所在今江西德安县东。“昜” 古 “陽 (阳)”字。古水名。“昜”古“陽(阳)”字。“傅”或作“敷”;作“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