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灵山
亦作思陵山。又名西山。在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新定九域志》 卷9浔州有 “思灵山”。《方舆纪要》 卷108桂平县: 思陵山 “秀峙穹窿,映带府治。上有三清岩。宋淳化初,州守姚嗣宗游此,亦曰姚翁岩。有泉曰乳泉,即思陵水之源”。
亦作思陵山。又名西山。在今广西桂平县西五里。《新定九域志》 卷9浔州有 “思灵山”。《方舆纪要》 卷108桂平县: 思陵山 “秀峙穹窿,映带府治。上有三清岩。宋淳化初,州守姚嗣宗游此,亦曰姚翁岩。有泉曰乳泉,即思陵水之源”。
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尸乡沟一带。1984年夏发现。城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水,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米,东西宽1200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墙体宽18米。已探明城门七座和若干条纵横交错的大道。大型建筑基
①又作官度。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 东汉建安四年 (199) “十二月,公军官渡”。著名的官渡之战即发生在此。②滇池边的古渡口。宋大理置,在今云南昆明市南郊官渡镇。元初 《创
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北张岳村。《清一统志·蒲州府》:张岳镇“在猗氏县东二十里”。
即今湖北沮、漳水发源处荆山。《汉书·地理志》 南郡临沮县: “ 《禹贡》: 南条荆山在东北,漳水所出。”
又名八测、八赤、八尺、八斥、北坼。即今江苏吴江市南二十里八坼镇。清徐崧、张大纯纂辑《百城烟水》卷4:“八坼塘自北来,至此向东而南,向西复南,俨似弓形。唐范传正治水劈河而直其路,斥土为二,故名八坼。”元
即今甘肃洮河支流东峪沟。《方舆纪要》卷60狄道县:东峪河“源出渭源县西十五里之分水岭,流入境,至城东,又西南流入于洮河”。《宋史·夏国下》:熙宁五年(1072)七月,“王韶由东谷径趋武胜,未至十余里,
北宋宣和三年 (1121) 改剡县置,属越州。治所即今浙江嵊县。《舆地纪胜》 卷10绍兴府嵊县:“县有嵊山,东、西、南、北皆有秀峰,取四山为嵊之义。” 南宋初属绍兴府。元属绍兴路。明属绍兴府。民国初属
唐武德九年(626)改金陵县置,属润州。治所在白下城(今江苏南京市金川门外)。贞观七年(633)移治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一带),九年(635)改名江宁县。古县名。唐武德九年(626年)改金陵县置,治白
即今四川开县西北高桥镇。《方舆纪要》卷69东乡县 “深溪关” 条内: “高桥关在县东四百里。” 民国 《宣汉县志》 卷10: 高桥关 “在县东南二百里,接夔州开县界,岭路峻绝,为邑要地。按 《太平寰宇
在今陕西华阴市西。《新唐书·地理志》华阴县: “西十八里有琼岳宫,故隋华阴宫,显庆三年更名。” 《寰宇记》 卷29华阴县: 琼岳宫 “隋大业四年置,本名敷水宫,五年改为华阴宫,义宁二年移宫置长监,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