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

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东南伊金霍洛苏木。成吉思汗在位第二十二年(1227),病逝于六盘山南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县)境,灵柩运回漠北,葬于不儿罕山之起辇谷(约在今蒙古国肯特省西北部臣赫尔河上源),其墓地以马践蹂,使如平地,不起坟冢,插矢以为垣,置逻骑以为卫,阔逾三十里,称为大禁地(Yeke qoruq)。到元世祖时,又采汉制于大都建太庙,分八室。明初,北元当沿用太庙八室之制于漠北。明中叶以后,随着蒙古人入居河套,又迁到套内,立“八白室”(Nayiman Chaghan ger),置达尔哈特五百户居守,称其地为伊金霍洛(意为“君主的圈子”),当是由“大禁地”一名演变而来。于是出现成吉思汗葬在鄂尔多斯的传说,实际上该处并非成吉思汗墓所在地。1954年建成宫殿式陵寝。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苏木,东南距旗政府驻地阿勒腾席热镇约15千米。陵园占地数十亩,主体建筑为中央纪念堂,平面呈凸字形,面积约 1500 平方米,高20多米。内置通柱,上出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精工彩绘藻井图案。正中靠后安放石雕成吉思汗坐像。东、西有长廊连接东厅和西厅,两厅平面作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两厅及长廊内壁上精工彩绘成吉思汗生平事迹壁画。中厅后为寝宫,安置黄色绸缎包围的蒙古包4座,蒙古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及夫人、胞弟别力古台、哈撒尔夫妇、四子拖雷夫妇等人的灵柩。中央纪念堂顶全部覆盖琉璃瓦,用蓝色琉璃瓦砌出浑厚典雅的云纹,镶嵌黄色琉璃砖瓦,并置金黄色琉璃宝顶,金碧辉煌,与陵寝周围丛林翠绿相映,光耀夺目。明正统年间,鄂尔多斯蒙古部进驻河套地区,就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灵柩,明代称作“八白室”,原安放在今达拉特旗王爱召。清初移置伊金霍洛,世代传为成吉思汗陵。抗日战争时期,灵柩先移甘肃榆中县兴隆山,后迁青海湟中县塔尔寺,1954年迎回原地,并新建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 吉 思 汗 陵


猜你喜欢

  • 湖南道宣慰司

    元至元十四年 (1277) 置,治所在鄂州 (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十八年 (1281) 移治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属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元末废。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治衡州路(治今湖南省衡阳市

  • 汝南郡

    ①西汉高帝四年(前203)置,治所在上蔡县(今河南上蔡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徙治平舆县(今河南平舆县北)。三国魏徙治新息

  • 多斯罗城

    在今新疆北部额尔齐流域。为唐北庭都护府辖地。

  • 沙南县

    西汉置,属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东汉末废。《水经·河水》:河水“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郦道元注:“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

  • 曲雕阿兰

    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克鲁伦河上游。《元史·太宗纪》:太宗元年(1229)“秋八月已未,诸王百官大会于怯绿连河曲雕阿兰之地”。

  • 北蔡镇

    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二十八里北蔡镇。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北蔡镇“相传宋蔡功徙居于此,筑园凿池,以娱晚景。本有南北二蔡,如华亭之南北钱云”。在上海市浦东新区西南部。面积20.3平方千米。人口5

  • 礼贤庄

    即今北京市大兴县(黄村)东南四十二里礼贤镇。相传燕昭王筑黄金台,礼贤下士,四方豪杰慕名而来,礼贤之名即取义于此。清名礼贤庄,为县丞驻所。

  • 宜兰县

    清光绪元年 (1875) 改噶玛兰厅置,属台北府。治所即今台湾省宜兰县。在台湾省本岛东北部,包括东北部海上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东临太平洋,西倚中央山脉。面积 2137.5 平方千米。人口48

  • 瓠山

    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 (州城镇北二十里)。山圆而长,故名。《汉书· 宣元六王传》: 哀帝时“瓠山石转立”。注: “晋灼曰: 汉注作报山。山胁石一枚,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也。师古曰: 报

  • 蒙江

    在今广西蒙山南。为浔江支流。《元和志》卷37蒙州: “因蒙水以为名。” 又说“蒙水,旧名泾水,在 (立山) 县北二里”。《方舆纪要》 卷 108藤县: 蒙江 “在县西五十五里。即永安州激江下流也,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