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胥镇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黄埔区庙头村。《元丰九域志》卷9:广州番禺县有扶胥镇。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谓“扶胥之口”,即此。
古镇名。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南珠江出海口附近。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庙在今广州治之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又诗云:“乘湖簸扶胥,近岸指一发。”
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黄埔区庙头村。《元丰九域志》卷9:广州番禺县有扶胥镇。唐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谓“扶胥之口”,即此。
古镇名。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东南珠江出海口附近。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庙在今广州治之东南,海道八十里,扶胥之口。”又诗云:“乘湖簸扶胥,近岸指一发。”
在今河南新安县东北。1945年3月, 八路军在此歼灭侵华日军四十余人,伪军一百余人, 日军小队长清水被当场击毙。
又作八洒。即今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西北三十二里坝洒农场场部驻地。清乾隆时设坝洒汛。壮语“坝”为口子或河谷,“洒”为簸箕形,意即簸箕形的河谷地带。
东晋太宁中侨置,属南徐州。治所在莒县 (今江苏武进县东南)。南齐后省。
即今广东从化市西南石潭村。明洪武三年(1370)置流溪巡司于此。后迁神冈村(今从化市西南神冈镇)。
在今云南瑞丽市南境外的硔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云南巡抚陈用宾筑,为腾越八关之一。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时,被划入缅甸。在今云南省瑞丽市南边界外缅甸境内景养。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置。与天马
即今湖北宜城市西北小河镇。当潼口河入汉江处。清同治《宜城县志》卷2:“小河口,在县北三十里。……京省通衢,商旅辐辏,今县市之一 。”
北周明帝二年 (558) 改恒农郡置,为陕州治。治所在陕县 (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隋开皇初废。北周武帝改弘农郡置,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陕县地。属陕州。隋开皇初废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九溪卫。治所即今湖南桑植县。后废。明置,治今湖南省桑植县。属岳州卫。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桑植县。
①东北三省简称。清西清《黑龙江外纪》卷1:“黑龙江今为东三省之一。”清代,在我国东北地区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与内地省区同,故称东三省。清末改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卷1
①简称王府。清光绪三十年(1905)色旺敖力布建。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北查干补力格苏木。清为四子部落旗驻地。1952年迁驻乌兰花镇。②又作喀喇沁王府。即今内蒙古喀喇沁旗西南四十里王爷府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