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桃源县

桃源县

①五代闽龙启元年 (后唐长兴四年,933)升桃林场置,属泉州。治所即今福建永春县。闽永隆四年 (后晋天福七年,942) 改名永春县。

②北宋乾德元年 (963) 分武陵县置,属朗州。治所即今湖南桃源县。宋本 《寰宇记》 卷118桃源县: “以桃源为名。” 乾道初属常德府。元元贞元年 (1295) 升为桃源州。明洪武二年 (1369) 复改桃源县。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③明洪武初改桃园县置,属淮安府。治所即今江苏泗阳县西南六里城厢镇。1914年为避免与湖南桃源县重名,改名泗阳县。


(1)古县名。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桃林场置,治今福建省永春县。属泉州。永隆四年(942年)改名永春县。(2)古旧县名。明洪武初以桃园县改名,治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南废黄河南岸旧泗阳(城厢)。属淮安府。1914年因与湖南省桃源县重名,改名泗阳县。(3)今县名。在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下游,雪峰、武陵二山余脉间。属常德市。面积4458平方千米。人口97.3万。辖15镇、26乡。县人民政府驻漳江镇。北宋乾德元年(963年,一说二年)析武陵县置桃源县,以相传武陵山桃花源得名。《大明一统志》桃源县:“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大清一统志》常德府山川:桃源山“在桃源县西南三十里,有桃源洞。相传即陶潜所记桃花源也”。治今漳江镇。初属朗州,大中祥符年间属鼎州。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属常德府。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州,属常德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属常德府。1914年属武陵道,1916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常澧专区,1950年属常德专区,1968年属常德地区,1988年属常德市。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形成低山、丘陵、平原兼有地貌。沅江及支流大杨溪、夷望溪、白洋河、延溪、陬溪等分布县境南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甘薯、棉花,并产油菜籽、茶叶、苎麻、花生。农副产品以猪、鱼、家禽、湘莲著称。特产延泉黑猪、三阳鸡。林产有松、杉、南竹、油茶、油桐等。矿产有钨、金、金刚石、磷、锌、铜、黄铁矿、重晶石、硅石等。工业有机械、化肥、纺织、采金、酿造、印刷、日用瓷、石雕、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品陬市桂花糖、漆河德字粉、桃源石雕久负盛名,砚石为国内名产。公路有319国道、常永等干线经此。水路循沅江上溯沅陵、洪江,下通洞庭湖。名胜古迹有桃花源、渔父祠。


猜你喜欢

  • 辉特下后

    (後) 旗 清乾隆二十年 (1755) 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即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兰固木。

  • 城鸡铁路

    从今黑龙江穆棱县西南下城子东北至鸡西市。长44.5公里。为八梨铁路的延长线。日伪于1939—1941年修筑。

  • 途鲁吉

    即今土耳其之转音。元 《经世大典图》 列途鲁吉于倭赤之西,可失哈耳北,在今吉尔吉斯坦纳伦河流域一带。《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途鲁吉”。

  • 孝长支线

    又称孝感支线。自湖北孝感至长江埠。长31公里。为平汉铁路(今京汉路)支线。日伪于1942年修筑。1945年被拆除。

  • 邑市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路南州。治所在邑市城(今云南宜良县东北十二里北古城镇)。明弘治三年(1490)废入路南州。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宜良县东北古城镇。属路南州。弘治

  • 仁江

    在今贵州遵义县东北。《寰宇记》卷121播州芙蓉县:“仁水在县西南一里,东南流注水。”《明一统志》卷72播州宣慰司:仁江“在宣慰司东南五十里。源自永安驿山涧,下流合湘江,入乌江”。

  • 南禅山

    在今青海西宁市南。上有南山寺。《清一统志 ·西宁府一》: 南禅山 “在西宁县西南三里,崖洞有佛像”。

  • 彭溪山

    在今浙江仙居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92仙居县: 彭溪山 “在县西北四十里。《旧志》: 出多林木,饶五谷,脉接天台,水流为彭溪”。

  • 临桂县

    唐贞观八年 (634) 改始安县置,为桂州治。治所即今广西桂林市。以临近桂江为名。天宝初为始安郡治,至德二年 (757) 为建陵郡治,乾元初复为桂州治。南宋绍兴三年 (1133) 为静江府治。元为静江

  • 乍浦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南。《方舆纪要》卷91平湖县:乍浦“在县南二十里,与海盐县接界。县南境之水,悉汇于此。《志》云:乍浦之水,旧自官河入海,元至正间,番舶皆萃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