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汉寿县

汉寿县

①东汉阳嘉三年(134)改索县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四十里崆巄城。三国吴改为吴寿县。西晋复为汉寿县。隋省入武陵县。

②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刘备改葭萌县置,属梓潼郡。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四十五里昭化镇。《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延熙十四年(251),大将军费祎“复北驻汉寿”。十六年(253)“为魏降人郭循所杀于汉寿”。即此。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晋寿县。在昭化镇西有费祎墓。

③1912年改龙阳县置,属湖南湘江道。治所即今湖南汉寿县。1922年直属湖南省。


(1)古县名。三国蜀汉改葭萌县置,治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属梓潼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晋寿县。(2)今县名。在湖南省北部、沅江下游,濒临洞庭湖。属常德市。面积 2089 平方千米。人口81万。辖15镇、17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为武陵郡。东汉阳嘉三年(134年)改索县为汉寿县,治今常德市东北索县城遗址,属武陵郡。三国吴赤乌十一年(248年)改汉寿县为吴寿县;析吴寿县东南境置龙阳县,治今汉寿县城关镇。西晋时吴寿县复名汉寿县,隋并入武陵县。隋、唐龙阳县属朗州或武陵郡,五代属楚朗州。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朗州改称鼎州,大观年间龙阳县改称辰阳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一作元年)复名龙阳县;五年(一作元年)升县为军,迁治所于黄城砦(今黄城港)。三十年(一作三十一年)复为县,治所迁回原址(今城关镇)。属鼎州,乾道后属常德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常德路,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县,属常德府。1912年袭汉代故县名复称汉寿县。1914年属武陵道,1916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益阳专区。1952年属常德专区。1968年属常德地区。1988年常德地区改为常德市。地处洞庭湖平原西南部。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递降。主要河流沅江及沧、浪、酉等水,以及大小72湖泊散布全境,县境水域面积达90余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8.3%。县境堤围总长128.3千米,渠道 1402 千米。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省重要农业县之一。全县耕地面积110万亩,其中水田80余万亩。农业主产稻、棉花、黄麻、苎麻,盛产湘莲、茶叶。副业多饲养猪、家禽。淡水养殖和渔捞业兴旺,以产甲鱼、银鱼、牛蛙、龟著称。并产中药材鳖甲、芡实、苡米、藕节。林产多松、杉、竹,为全国欧美杨最大基地。林间有豺狼、野猪、狗獾、鼬鼠、锦鸡等。矿产有铅、锌、锑、金、褐煤、花岗石、石膏等。有机械、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工业。319国道经此。沅江、澧水常年通航。纪念地有县城西郊烈士陵园。名胜古迹有酉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沧港镇三闾大夫祠、濯缨桥等。


猜你喜欢

  • 韩家河

    在今河北武邑县西。《方舆纪要》 卷14武邑县: 韩家河 “在县西。东北流,有龙池河流合焉,注入漳河。今涸”。

  • 万里长沙

    明代以后典籍中我国南海诸岛中一些岛屿的名称。见明黄衷《海语》、张燮《东西洋考》等。又称千里长沙。明以后典籍中指南海诸岛中一些岛屿。见明黄衷《海语》、张燮《东西洋考》、清魏源《海国图志》等。

  • 赖胥镇

    北宋置,属盘石县。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九十里。民国 《资中县续修资州志》 卷2: “镇子坝在县西九十里。古赖胥镇也。左右旧有四寺,曰东林、西岩、南岩、北岩。今废其三,仅存北岩,寺外古钟三口,有资县龙水上

  • 大浊水溪

    即今台湾省宜兰县南、花莲县北和平溪。有南、北二源:北源出南湖北山北,东北流为和平北溪;南源出南湖东峰,为和平南溪,东流折向东北,与和平北溪汇合后称和平溪,东流入太平洋。《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有“

  • 长乐县

    ①三国魏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北魏废。隋开皇十年(590)复置,属相州。十八年(598)改为尧城县。②东晋置,为晋昌郡治。治所在王水口(今陕西西乡县东古城子)。北魏延昌三年(514)

  • 武婆寨

    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南安乡。《清一统志·汀州府二》: 武婆寨 “在上杭县东南安乡石山。一名白水寨”。在今福建省上杭县城南十公里处汀江之滨,巍然一山,临江而立。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乡民在此结庐避难,

  • 王子庄堡

    即今甘肃金塔县治。《清一统志·肃州》:王子庄堡“在州北一百里。初察罕巴勒子莽格和尔耕牧之地,后与诸番族互相攻杀,遗众流散,其地遂墟。旧有州同驻防”。1913年于此置金塔县。

  • 中坝镇

    即今四川江油市。清雍正七年(1729)于此置巡司。商贾辐辏,为药材集散地。1951年迁江油县治此。(1)在广东省紫金县东北部。面积170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中坝圩,人口1570。因驻地

  • 隶恭州

    北宋改斜恭州置,属雅州。治所在今四川泸定县境。后废。

  • 紫川

    即今山西隰县东南之紫峪河及东川河。源于隰县东北,西南流至今午城镇东入昕水河。《水经·河水注》: “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东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方舆纪要》 卷41 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