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济水

济水

①又作泲水。古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尚书·禹贡》: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 当指黄河以北部分; 又 “溢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指黄河以南部分。河北部分源出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汉书·地理志》 河东郡垣县: “《禹贡》 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其时济水在今武陟县南入河。《水经·河水篇》: “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沇水,又东至温县西北,屈从县东,东南过隤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这时济水当在今河南温县入河,略与今道同。黄河以南部分本系从黄河分出的 一条支派,因分流处与河北济口隔岸相对,古人遂目为济水的下游。据 《汉书·地理志》 和 《水经》 记载,其时济水自今河南荥阳市北分黄河东出,流经原阳县南、封丘县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北注入巨野泽,又自巨野泽北经梁山县东,至东阿旧治西,以下至济南市北泺口,略同今黄河河道; 自泺口以下至海,略同今小清河河道。至《水经注》 时代自今荥阳东北以下至于巨野泽,有南济、北济二派,北济经今封丘县北、菏泽市南,南济经今封丘县南、定陶县北。自出巨野泽会汶水以下,又兼称清水。今上游发源处尚存,而下游为黄河及大、小清河所夺。

②或作泲水。即今河北赞皇、柏乡二县境之泲河。源出今河北赞皇县西南,东流经高邑县南,至宁晋县南,注入泜水。《汉书·地理志》 常山郡房子县: “济水所出,东至廮陶入泜。”


古水名。(1)又称泲水,又作溪水、兖水。古为“四渎”之一。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今仍名济水,源出今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惟其下游入黄河处历代屡有变迁;河南部分原系黄河所分支派,其分流处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北,东流经原阳、封丘等县,至今山东省定陶县西,折东北入巨野泽,又自泽北出经今梁山县东,折东北经今平阴、长清、齐河、历城、邹平、博兴等县区,而入于海,经历代屡次变迁,故道或堙,或为他河所夺。(2)即“白河(1)”。


猜你喜欢

  • 孟绢路

    亦作孟肙路。元元统元年 (1333) (一说至顺二年,1331) 置,属云南行省八百宣慰司。治所在今泰国清迈以南。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孟绢府。后废。元元统元年(1333年)置,治今泰国清迈南。

  • 松阳关

    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南七十一里崇阳村。《新唐书·地理志》: 河南府长水县西有 “松阳故关”。即此。后讹为崇阳关。讹名崇阳关。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南。极险厄。

  • 贾家沟

    在今河北武强县境。《方舆纪要》 卷14武强县: 贾家沟 “在县东北。东流合于漳水”。

  • 调风市

    即今广东雷州市东南八十二里调风镇。明万历 《雷州府志》 卷4海康县: 调风墟在 “县东”。清光绪 《广东舆地图说》 卷8海康县: 调��社 “往来大道有调风墟”。

  • ①又名小谷。春秋时齐邑。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东阿镇。《春秋》:庄公七年(前687),“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即此。②亦作谷伯国。西周国名。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北十里。《春秋》:桓公七年(前705),“夏

  • 运盐河

    ①在今江苏南通市西北。《方舆纪要》卷23通州:运盐河“自江都湾头经泰州如皋县流入界,至州东北三十里,接西亭河。有西亭盐场巡司戍守”。②在今江苏高邮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3高邮州:运盐河“一名闸河。亦

  • 圉城镇

    即今河南杞县西南五十里圉镇。《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征淮南,“上至圉城镇”。即此。

  • 扬山

    又作阳山。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之布列亚山,为结雅河与阿姆贡河之分水岭。《清一统志·吉林一》:阳山“在宁古塔城东北二千九百二十二里”。

  • 马援城

    ①在今湖南澧县东五十里。《舆地纪胜》卷70澧州:马援城,“《类要》云,援征南(蛮)时所筑”。②即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孟定镇。《明史·云南土司一》:孟定“有马援城在焉”。

  • 蓬勃礁

    即今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东部之浪花礁。见民国间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