珉玉坑
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淮水中。《元和志》 卷9新息县: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五十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在今河南省息县东南淮河中。隋时于此置官采贡玉。唐初为淮水没,开元中淮水东移,复出玉。后又没于淮水。
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淮水中。《元和志》 卷9新息县: “珉玉坑,在古息城东南五步,周回一百五十步,深三尺,其玉颜色洁白,堪为器物,隋朝官采用,贞观中亦令采取。其后为淮水所没。开元中淮水东移,珉坑重出,其玉温润倍胜昔时,蔡州至今以为厥贡之首。”
在今河南省息县东南淮河中。隋时于此置官采贡玉。唐初为淮水没,开元中淮水东移,复出玉。后又没于淮水。
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泰山之阴。清聂《泰山道里记》:“俗呼后十五,言南天门至此十五里为奥区云。”此为泰山最胜处。其侧有黄华洞,幽险苍寒,饶有仙意。
即三大偏关。今西藏比如县东南山扎区普宗乡驻地桑达本贡。清乾隆 《西域同文志》 卷18载: “西番 (藏) 语: 萨木,谓地。达,边也。博木,道士也。关,观也。地居边境,有道观,故名。”
北宋置,属延安府。在今陕西安塞县西北,接靖边县界。《宋史·地理志》 延安府: 塞门砦 “延州北蕃部旧砦,至道后与芦关、石堡、安远砦俱废。元丰四年收复,仍隶延州肤施县”。又《夏国传上》: 宝元元年 (1
明永乐十五年 (1417) 改天策卫置,属后军都督府。治所在顺圣川 (今河北阳原县东北东城)。十七年 (1419) 移治西沙城,二十年 (1422)又移治怀安卫城 (今怀安县东南旧怀安)。宣德五年(1
即斗焰关。在今安徽和县西北四十里。《方舆纪要》 卷29和州: 斗焰关亦名陡阳关。“明初取和阳,遣张天祐等将奇兵出陡阳关”。又称斗焰关。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斗焰山北。明初取和阳,遣张天祐出陡阳关进薄小西门
南宋乾道元年 (1165) 升鼎州置,治所在武陵县 (今湖南常德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常德、汉寿、桃源、沅江等县市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 改为常德路。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复改常德府,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为沅江支流。《方舆纪要》卷81城步县:巫水“源出巫山,分为二派:东经县东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资江;西经城南之南江,又西经城西三十里之乌龙江,入靖州会同县之洪江”。即“7
亦名陈陶斜、咸阳斜。在今陕西咸阳市东。《资治通鉴》:唐至德元载(756),房琯将兵复西京,至便桥,“遇贼将安守忠于咸阳之陈涛斜”。胡三省注曰:“其路斜出,故曰陈涛斜。”又作陈陶斜、咸阳斜。“其路斜出,
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五十里。《水经·沭水注》: “袁公水东出清山,遵坤维而注沭。”
又作陶渚。今河南孟县南一段古黄河的别称。《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畿 “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水经·河水注》: 孟津 “亦曰盟津,《尚书》 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所谓造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