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崖驿
唐置,属柘县。在今四川红原县南境。《元和志》卷32柘州柘县:“柏岭在县北八十里。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与吐蕃接界。”
唐置,属柘县。在今四川红原县南境。《元和志》卷32柘州柘县:“柏岭在县北八十里。岭北三十里至白崖驿,与吐蕃接界。”
在今贵州福泉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1平越府杨义司:杉木箐山在“司西五十里。峰峦高峻,苗倚为险。《滇记》:由杉木箐出水西之卧遮龙场,约五十里。又西有撒以河、乌西桥、六归河。皆水西境内之大道也”。
清置,属镇安县。即今陕西镇安县西北云盖寺镇(简称云镇)。《清一统志·商州》 “旧司镇”条下:云盖镇“至县西四十里”。镇以寺名。寺为唐建,相传唐贾岛居此。
古地域名。指东陵之阳,即今安徽九华山东南麓,包括今青阳、石台青通河、陵阳河、青弋江上游及其以北贵池、铜陵间沿江地带。《楚辞·九章·哀郢》: “凌 (陵) 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当陵阳之焉至兮
①南朝宋置,属巴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下八乡(下八庙场)。《寰宇记》卷137巴渠县:“以境在巴州宕渠内,故为巴渠县。”隋开皇初废。唐永泰元年(765)复置,属通州。太和三年(829)属开州,四年
在今河北迁西县北五十里汉儿庄。明于此设城戍守。《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车前营“旧名汉儿庄。《郡志》云:辽人以南人为汉儿,置馆于此,设官司之。金人谓之孩儿庄,承安三年升为滦阳县,属惠州。寻罢。元人仍谓
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北。《方舆纪要》卷69夔州府大昌县:九水坪“在县东百二十里。《志》云:其下水流环汇,因名”。
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蓝津关 “在县东北”。《清一统志· 太平厅》: 蓝津关 “在厅东三十里。旧名滩津关。四山环阻,中通鸟道,为要害地”。
在今云南通海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15河西县: 琉璃山 “在县治 (今河西镇) 北。元时土酋建城寨于其上。凡三层。其西为普应山”。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接浙江临安县界。《清一统志·宁国府一》:汤公山“在宁国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一名商山。其右为马蹄岭,路通浙江昌化县。左有铜岭关,路通于潜”。
在今湖南湘阴县西北二十五里锡江口。《水经·湘水注》: “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