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屋>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钟山

石钟山

①在今江西湖口县鄱阳湖入江之口。《寰宇记》卷111引《辩石钟山记》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清一统志·九江府一》 谓湖口县有二钟山,“一在县治南曰上钟山,一在县治北曰下钟山。各距县一里,皆高五六十丈,周十里许,其势相向”。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曰:“上钟岩与下钟岩,下皆有洞,深不可穷,形如覆钟,乃知钟山以形言,非以声言。”清咸丰五年(1855)太平军大败曾国藩水师于此。

②在今四川巫溪县东北十五里。《舆地纪胜》卷181大宁监:石钟山“山有巨石如钟,下有三足,烟火之迹宛然。父老谓尔朱仙丹炉云”。


在江西省湖口县(双钟镇)。雄峙长江之滨,鄱阳湖口。城南北两端各有一山,倚南临湖为上石钟山,靠北濒江称下石钟山,其势相向,合称双钟。因“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得名(《太平寰宇记》引《水经注》)。均由石灰岩构成。上石钟山石林耸立,有瑞云洞、观音岩等诸胜。下石钟山海拔70米左右,峭壁悬崖,林木繁茂。雄奇秀丽的景色,吸引了历代不少文人墨客,陶渊明、谢灵运、颜真卿、白居易、苏轼、苏辙、黄山谷、陆游、文天祥、王阳明、罗洪先、翁方纲等慕名而至,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和题记。唐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和宋苏轼的《石钟山记》更是千古佳作。山控扼江湖,居高临下,形势险要,向有“江湖锁钥”之称。清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水师会战于此。大败湘军,取得了著名的“湖口大捷”,迫使曾国藩走投无路,欲跳水自杀。唐宋以来山上即有楼台建筑,今存古建筑皆清咸丰晚年所建。为旅游胜地。


猜你喜欢

  • 凤凰店

    即今山东陵县东南十八里凤凰店乡。清道光《陵县志》:县东南有凤凰店。

  • 永嘉堡

    在今山西天镇县东北三十八里永嘉堡村。《方舆纪要》卷44:“嘉靖三十七年设,万历二年增修,周二里有奇。堡设在边内,与宣镇李信屯相犄角,地广人稀。嘉靖二十八年, 寇由此犯。”明嘉靖中筑,即今山西省天镇县东

  • 中右后旗

    又称东路中右后旗。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设, 属蒙古车臣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央省蒙滚第日特东北,克鲁伦河东岸。

  • 杜尔伯特中后旗

    清乾隆十八年(1753)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布苏诺尔湖南。

  • 俸可汛

    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北一百六十二里奉科乡 (营盘)。清设俸可汛。

  • 益浆水

    即今江西上犹县南上犹江。《寰宇记》 卷108虔州南康县: 益浆水 “源出聂都山,在县西五百九十一里,东流入贡水,合西符水,至南野口合良热水”。《清一统志·南安府》: 上犹江 “旧名益浆水。源出湖南桂阳

  • 良都镇

    即今河北井陉县东南十二里南良都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井陉县图:东南有良都村。

  • 红楼

    ①即北京大学红楼。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宿舍。②又名明远楼。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山区文明路广东博物馆院内。始建于明,清代重修。是一座木结构古式楼房。为主考楼。光绪二十八年(190

  • 曲良堡

    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四十六里溱水东岸曲梁村。北魏曾置曲梁县于此。

  • 征 (徵) 东行省

    元至元中以征日本置,寻废。大德三年 (1299) 复置,治所在开城 (即今朝鲜开城)。寻废。至治三年 (1323) 复置,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