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岩山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紫岩山 “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人”。
②又名绵竹山。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有紫岩山,绵水所出。”《方舆纪要》 卷67绵竹县: 紫岩山在 “县西北三十里。绵水出于此。《志》 云: 紫岩山极高大,亦谓之绵竹山,相接者曰武都山”。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紫岩山 “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人”。
②又名绵竹山。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有紫岩山,绵水所出。”《方舆纪要》 卷67绵竹县: 紫岩山在 “县西北三十里。绵水出于此。《志》 云: 紫岩山极高大,亦谓之绵竹山,相接者曰武都山”。
即今湖南新化县北六十里油溪乡。清光绪《湖南通志》 卷1新化县图: 县北有油溪市。
①隋大业二年 (606) 改会宁县置,属原州。治所即今甘肃靖远县。后为会宁郡治。唐武德二年 (619) 又改为会宁县。②唐开元四年 (716) 析会宁县置,属会州。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县境内。九年 (72
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南。《水经·滱水注》:鱼水 “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若巨鱼,水发其下,故世俗以物色名川,又东流注于蒲水,又东入濡”。
建置不详。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涢水流域。北周天和二年 (567) 废入唐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沾益州。治所在易陬龙城(今云南曲靖市北二十六里西平镇)。明永乐初废。古县名。元置,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北西平镇。属曲靖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废入沾益州。明时置税课使于
①西汉置,为安定郡治。治所即今宁夏固原县。东汉末废,十六国时复置,前赵为朔州治。北魏太延二年 (436) 改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 复为县,为高平郡治。西魏废帝时改为平高县。②东汉章帝改橐县置,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方舆纪要》卷63凉州卫:甘泉关“在卫西。《唐志》:凉州有甘泉关”。按《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 未发现有甘泉关。
清咸丰十年(1860)降仪封厅置,属兰仪县。即今河南兰考县东二十四里仪封乡。民国初置县佐于此。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的北部,位于费信岛南5海里。近椭圆形。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宽约270米,面积约0.06平方公里。中国渔民向称大罗孔、罗孔。1935年公布名称为南山岛。1947年改名马欢岛,以纪念
①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焦作市东十里墙南村北侧。《史记·秦始皇本纪》:五年(前242),“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汉置山阳县于此。②在今四川双流县东南牧马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