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利国
即火寻国。唐西域国名。都城在急多飓遮城(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一带)。《新唐书·西域传》:火寻“或曰货利习弥,曰过利,居乌浒水之阳”。
即火寻国。唐西域国名。都城在急多飓遮城(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一带)。《新唐书·西域传》:火寻“或曰货利习弥,曰过利,居乌浒水之阳”。
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资治通鉴》: 唐光启二年 (886),“晋晖及神策军使张造帅四都兵屯黑水,修栈道以通往来”。
又作息慎、稷慎。商、周时居不咸山 (今吉林长白山) 北,东滨大海,北至黑龙江中下游。《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东晋郭璞注: “今肃慎国去辽东三千余里。” 《书
①唐武德四年 (621) 改湓城县置,为江州治。治所即今江西九江市。《元和志》 卷28江州:浔阳县 “以在浔水之阳,故曰浔阳”。天宝元年(742) 为浔阳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江州治。五代南
在今四川汶川县(威州镇)西南四十里飞沙关。《新唐书·地理志》:石泉县有石纽山。《舆地纪胜》卷152石泉军:石纽山,“《志》云:石纽山‘禹之所生也’。《华阳国志》云:‘夷人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畏禹之
在今陕西汉阴县东。《清一统志· 兴安府一》 引 《 (兴安) 州志》: “县东三里有池龙沟,内有长啸崖,峭壁数十仞。明嘉靖中,有僧辟 一洞,曰朝阳洞。洞东一泉,从岩穴流出,名曰洗心泉。”
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中。《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初七日,“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方舆纪要》卷92天台县“天台山”条下:“(
在今四川温江县西北寿安乡北。明天启《成都府志》卷2:大墓山在“温江治西二十五里。土人云是鱼凫王墓”。民国《温江县志》卷2:“鱼凫王墓在治西北三十三里吴家场南二里。俗呼大墓山。”
辽应历十三年 (963) 置,属奉圣州。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北六十里东城。统和中属弘州。明初废。古县名。辽应历中置,治今河北省阳原县东北东城。属奉圣州,寻属宏州。明初省。
①西晋元康九年 (299) 置,治所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北。东晋咸康初废。②南朝宋孝建元年 (454) 置,属雍州。寄治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梁废。③北魏置,属凉州。治所在榆中县 (今甘肃榆
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晒经乡境。《方舆纪要》 卷74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 晒经关在 “卫东北三百里有晒经山。山岭高峻,置关其上”。